好中医的共性,您知道是什么吗

小编导读

中医中药,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一衣带水的关系,而中药作为中医治病的重要部分,更是为人体健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中医中药,或许应该是“相濡以沫”的关系,但很多中医人,却对中药“不感冒”,身为中医人,却不识中药!真正的好中医,定是懂中药的!不信?且看下文!

中药是中医用于战胜疾病和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主要武器,古代医生的用药多是自采自用,医生对于药的形态、性能了如指掌,所以古代的名医都称之曰“药王”,如扁鹊、孙思邈。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医药渐渐分家,各行其事,各执其业,这应该说是一大进步,不能尽厚其非。现在想要再返回去令医生上山采药,自采自用,那已不可能了。有言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中医来说,这个器就是中药。因此要做好医生,必须下工夫熟谙中药。我认为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与中药犹如鱼儿离不开水一般,应当“相濡以沫”。所以明代医家缪希雍有言,“凡为医者,当先识药”,确是经验之谈。所谓“良医之成,识药为要”,就是说中医良医要知药事也。这是因为:

第一,中药品种复杂,古今有所不同。中药和中医一样历史悠久,再加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物产丰隆,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难于及时交流,所以中药的“同名异物”“一多种名”现象严重,难免有“张冠李戴”的。如前些年败酱草治肝炎的问题,争议很大,实际是南方用的败酱草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北方则用菊科植物苣荬菜,当然效果不同。这种现象至今似仍存在,如党参,有党参、素花党参和川党参,其原植物虽然都是桔梗科植物,但品种不同,临床疗效上是否完全一样呢?就是同一种植物,由于老、嫩(即采收期不同)其效用也可能有别,如连翘秋天果实初熟尚带青色时采收者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者习称“老翘”,一般认为前者为优。还有古今药物品种的兴衰与变迁更是复杂,有的千百年来不曾变化,如黄芪、当归、人参等;有的则今非昔比,如太子参,原是用幼小的五加科人参,因其就和人一样,是尚未长大的小人参,所以也叫孩儿参,或美其名曰太子参,使其名更加响亮和显得尊贵,现在则变为茜草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白附子历史上用的多是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而今则以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做白附子用。此外,还有些品种分化,如芍药今有白芍和赤芍之分,术有白术和苍术之分,古典医著中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凡此等等,不仅可能影响临床疗效,还可能干扰对经典著作的正确评价。说到经典,中医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者,今之中药也。而今之经典已把本草“边缘化”了,观夫今天中药市场的混乱现实,应该恢复《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以唤起医者、业药者重视中药方剂的研究探讨,提倡中医临床家“医应识药”的风气,以免重蹈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中草药肾病误传谬说之覆辙。

第二,熟读成诵,精思有得。临床常用中药不少于种,因此要想用得得心应手,必须熟记,方能信手拈来而施用于病家。学习的方法就是背诵、熟读,这个基本功是“百年大计,背诵第一”。背诵的问题,不用说中医大家,个个都有很好的背诵功夫,就是我国的一些文人、科学家中的饱学之士也都有很好的背诵功。据说大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背诵数学公式如数家珍;陈寅格先生55岁失明后的24年里仍在大学里任教、著书立说,都是凭借着原来背诵积累的知识。由此可见背诵是基本功,是硬功夫,文理皆然。尤其是中医典籍,往往是哲理、医理和药理的交汇复合体,只有反复吟诵才能“顿悟”其精义奥旨,这是经验所得。中药歌诀中龚廷贤的《药性歌括四百味》就是一个良好的读本,琅琅上口,背熟之后,百年不忘。孔夫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熟读还要精思,书本的知识不经消化吸收,不能化为己有,读书无心不能有得。背诵熟读不仅指中药,方剂亦然,因为临床上使用的是方剂,不是单味药,所以方剂的歌诀——“汤头歌”也需要下同样的工夫。只有方、药娴熟于胸中,临证时才能心不慌,手脚不乱,应变于俄顷。好的汤头歌,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这个歌的第一句是方名与药味,第二句是病位(太阳、阳明)、是理,第三句是法,第四句是证,可以说是理、法、方、药、证兼备,熟记在心,临证自然心不慌了。另一方面,一个汤头不仅是一个方剂的方药、病理、辨证及加减的概括,而且还代表着一定的理法和临床经验,特别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汤头,更是千百年来经过临床验证而行之有效的代表性方剂,因此如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它的“法”和经验,就能在临床上更加灵活地运用。因古人制方选药,多自经验而得,主证主方、主症主药,自有规矩;君臣佐使,定有法度。例如:张仲景常把某些病称之曰某某汤证,而应用某某汤治疗,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证大体上都是有一个主方的。故临证时,“因病以求方,因方而举药”,变而通之,则理法方药兼备,虽不能万全,亦不致发生大的错误。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五辑》?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五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鐧界櫕鐤鎬庝箞娌?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藉尰闄㈢數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jb/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