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的古代防晒秘籍,绝对好使

众所周知,“养儿不防老,防晒才防老”。

在现代社会,大家都知道防晒主要防的是紫外线,因为紫外线是造成皮肤光老化的重要诱因。

这一科学理论,在古代自然是不被知晓的,那么古人防晒防的是什么呢?

从古至今,肤白若雪一直是我国女性的主流审美。俗语中的“一白遮百丑”指的也是这一审美风向。

炎炎夏日,如果肌肤长期暴晒在烈日下,肤色便会肉眼可见地变黑,看起来也仿佛老了好几岁。这与她们追求的肤白貌美差距甚远,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古代女性防晒的初衷主要是为了美白。

古人在解决防晒与美白这一双重命题上,讲究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双管齐下。

她们的防晒手段,也为如今的防晒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黄金解题思路。

古人的物理防晒

古人防晒讲究简单粗暴,要的就是一个见效快。

见效快的物理手段主要靠遮挡,首先是遮,也就是多穿一点。比如唐代女子喜欢披的轻纱,就像极了现代的防晒衣。

“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

炎炎夏日,一件贴身里衣加上丝绸外衫,凉爽同时还自带防晒效果。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女子最爱的夏季热门单品。

遮好了之后便是挡,首选产品是帽子。帽子一戴谁也不爱,就是这样的酷girl。

这种经常出现在电视里,被各路仙侠钟爱的帽子是有学名的。短款的叫做帷帽,长款的叫幂离。

帷帽也叫昭君帽,因昭君出塞佩戴而得名。帷帽由皂纱制成,造型是宽檐加下垂丝或薄绢的组合,下垂丝网罩住整个面部,有及肩的也有及腰的。

幂离是帷帽的原始叫法,属于胡装。最早流行于阿拉伯地区,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到唐代才在我国彻底流行起来。

《旧唐书·车服志》记载:“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

大唐十二时辰-丑时鹤唳江南柳春日行

女性戴帷帽既防晒,又有种朦朦胧胧的美感,真是绝绝子。那么男性防晒,该戴什么帽子呢?

古代男性戴的遮阳帽与幂离是异曲同工。现存最古老的遮阳帽,就是现在的道士依旧还在戴的太阳巾。

太阳巾盛行于明朝,因为过于实用帅气,也流传到了其他国家,比如韩国。

古代男子头上必戴冠或者巾,那如果已经戴了冠或者巾,就没办法戴太阳巾遮阳了,怎么办呢?这就有了后来的经笈。

经笈也叫行笈、书笈,一开始是古代僧人出行时背经书的背篓,头顶上方覆盖一块布,遮阳避雨,便于出行。

在名画作品《玄奘负笈图》里可以看到,玄奘大师背负满载经卷的行笈,前悬灯盏,赤足芒鞋,星夜赶路。

无论是帽子还是经笈,虽然携带方便,却缺少了一点仪式感。

相较之下,王公贵族的防晒装备从不考虑便携性,只看是否足够派头。(不然怎么让大家知道有钱人出街了呢?)

他们出行喜用华盖,这种硕大的遮阳伞,看起来就相当华丽霸气!

“华盖九重,金瑵[zhǎo]羽葆”,一般也只有古代的王公贵族才用得起。

不过,像这样大规模地撑伞极费人力也不甚轻便,所以就出现了下面这种改良版的遮阳神器——华盖马车。

无论是豪华版的华盖仪仗,还是精简版的华盖马车,都不是普通群众消费得起的。普通老百姓常用的遮阳伞依然是油纸伞。

虽然古代的油纸伞没有防晒涂层,但是本着挡一点是一点的原则,仍是贫民窟少男少女的首选。

思凡花间晴岚

光有物理防晒还是不够的,我们的先辈们在化学防晒上也有所建树。

古人的化学防晒

虽说防晒遮挡大法好,但对于享受惯了的懒人来说,如果只靠涂涂抹抹就能实现防晒美白二合一,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在研究防晒霜的道路上,古埃及人比我们略微领先。他们利用方解石作为粘合媒介,将米糠、茉莉精油、羽扇豆等元素涂抹全身。

这些古老的方子后来被证实真的含有有效的防晒成分。对此,我国悠久的中草药国学表示绝不认输。

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先生在《千金方》里记录了一种名为“玉容散”的药物,以白附子、密陀僧、白牡蛎、白茯苓、白芷等为主要成分。

外敷涂脸主治面部黧黑暗沉,专攻黑色素沉积。玉容散看起来是美白方向,其实更像是晒后修复的专业思路。

在清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里也有说道,玉容散是护肤达人慈禧太后的日常爱用保养品。

除了使用护肤品,在利用化妆品实现美白防晒这一块,唐朝美女也别有心得。

在出街前,唐朝女子为了凸显肤白貌美,用铅粉敷脸。用醋泡过的铅粉,细腻光滑,美白防晒滋润一步搞定。

但是由于此法很伤皮肤,后来便被美女子们嫌弃了。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防晒方法都是五花八门。但是盘老师认为最防晒的方法大概还是不出门。

1.百科知识古埃及人最初化妆为了防晒

2.株洲日报数字报古代的防晒法

3.新氧生活面对太阳,古人也有在认真防晒

4.万能Lab穿越千年的防晒史:古人是如何防晒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jb/11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