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版药典中,白附子浸出物存疑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56296.html
《中药大辞典》收载,商品白附子,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一种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俗称“禹白附”;另一种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别名白附子、竹节白附。

《中国药典》收载:白附子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白附子在年的药典中与15版比较没有变化,即在上版中同仁提出的异议仍在沿袭。异议点在于:1、药材与制品的浸出物的变化;2、如起黏沫,换水后加入的白矾在不在规定的“每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重量内?药材项下:

水分不得过15.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4.0%(通则)。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0%。

饮片制白附子项下: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3.0%。

(总灰分)同药材。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分析1,浸出物问题:

药材和饮片生品中,规定其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7.0%,而制白附子则规定为其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5.0%。制品是生品的2.14倍多。

是炮制中哪些因素导致其醇溶性浸出物大量提升了呢?

药典的炮制项是这样说的:“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

可能会降低其浸出物的因素是多日的浸泡,多次的换水,沸水煮制。

可能会提升起浸出物的因素是经煮制后,白附子的淀粉粒的糊化。但是,以同等制法的同科植物半夏制品,姜半夏的浸出物,虽也有提高,但仅由9%提高到10%,提升了10%。是天南星中,制天南星则无浸出物限定。可见此浸出物的设定不合乎逻辑。即使增加,也不至于成倍的增加。

如果说是水分要求不同的影响,可是浸出物的测定是以干燥品计算的。

据对其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讲,估计编写药材部分和饮片部分的并非一人,或为制白附子的编写者,将开篇所述的关白附与白附子混淆了,将制关白附子的数据应用于制白附子上了。不知确否!

讨论2,关于制白附子过程中白矾的用量问题:

药典在制白附子炮制用辅料中规定:“每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可是在整个的炮制过程有两个阶段会用到白矾,即“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kg白附子,用白矾2kg)”和“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这浸泡时用的2%的白矾是否包含在这12.5%内?不明确。因为,有的人理解是另取2%的白矾,有的则认为应从这12.5%中取2%,在煮制的时候要减少2%。

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即整个过程的白矾使用量为12.5%,如果浸泡过程中用去2%,则在煮制的时候就用剩余的。建议药典给予明确。

另外,关于制白附子的的色泽问题,如果按现代无硫加工的方式采收加工的白附子,并按药典所述的炮制方法,生产出来的制白附子应该是“外表皮深棕色至暗褐色,切面黄棕色至淡棕色,有的中心部灰白色”,而不是“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黄色”,笔者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如此(见下面图3)。还望此编者认真实验考察。

鲜白附子

产地趁鲜加工的白附子片

依法炮制的制白附子饮片

国药探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cj/4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