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医学家喻嘉言说:“先议病,后议药。”这就说明只有正确“辨证求因”,才能考虑怎样用药。现从就谈谈临床如何辨证选用中药这个问题。
总的要求是按病机而立法,依法而选方,按方而用药。具体上,还当掌握以下几点:
(一)熟悉常用治法和处方的代表药: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治法的代表药,打好基本功,这样就可在立法的原则下用药。如属按方选药,还应掌握方中主要药物的组成,才能把药选在点子上。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白虎汤中的石膏与知母,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大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加大黄,都是该方的主药。当确定选用任何一方时,处方中必须具有其主药的存在。
(二)掌握脏腑用药:按照药物归经的理论,针对脏腑病位选药。元代名医张洁古根据这种用药法编写成“脏腑用药式”,对后世医家有一定的影响。但必须注意,一药未必仅归一经,功用主治亦非一端,且可随配伍而变异,因此不能机械理解。举例如下:
1、心
(1)益心气:太子参、人参、茯神、甘草。
(2)温心阳:肉桂、附子、干姜。
(3)补心阴(血):当归、白芍、丹参、桂圆肉、麦冬、玉竹。
(4)安心神:炒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小麦、琥珀、远志、朱砂。
(5)清心热(火):黄连、连翘、竹叶、莲子芯。
(6)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
2、肝
(1)补肝血:当归、枸杞子、制首乌、鸡血藤。
(2)养肝阴:生地白芍、女贞子、山萸肉、龟板。
(3)理肝气:香附、青皮、川楝子、白蒺藜。
(4)清肝热:桑叶、菊花、夏枯草、龙胆草、黄芩、决明子。
(5)温肝寒:吴茱萸、小茴香、橘核、肉桂。
(6)平肝潜阳:钩藤、天麻、珍珠母、代赭石、生牡蛎。
3、脾
(1)补脾气: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
(2)温脾阳:炮姜、益智仁、砂仁、肉豆蔻。
(3)理中气:木香、砂仁、白豆蔻、佛手、陈皮、厚朴。
(4)化脾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草果、草蔻仁。
(5)升中气:升麻、柴胡、葛根。
(6)养胃阴:天花粉、石斛、麦冬、玉竹、乌梅。
4、肺
(1)补肺气:黄芪、党参、太子参、甘草。
(2)养肺阴:天冬、玉竹、北沙参、百合、阿胶。
(3)清肺热:黄芩、瓜蒌皮、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鱼腥草。
(4)温肺寒: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花。
(5)肃肺化痰:前胡、杏仁、百部、橘红。
(6)敛肺定喘:乌梅、五味子、白果、诃黎勒、罂粟壳。
5、肾
(1)滋肾阴:熟地、山萸肉、女贞子、制何首乌、龟板。
(2)温肾阳:黑附子、鹿茸、鹿角霜、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
(3)壮筋骨:杜仲、桑寄生、川断、狗脊、怀牛膝。
(4)利肾水: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薏米、赤小豆、滑石。
(三)注意随证用药:
俗话说:“头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这是批评医家不辨证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作法。但是,随证用药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的变通处理,仍然具有辨证用药的含意在内,试举几则随证用药的例子于后。
头痛一
偏寒:吴萸、川芎;
偏热:菊花、桑叶;
偏后脑;羌活、麻黄;偏前额:白芷、葛根;
偏两侧:蔓荆子、白芍、白蒺藜;
偏巅顶:藁本、牛膝;
顽固性头痛:白附子、僵蚕、蜈蚣、全蝎。
咳嗽一
风寒:麻黄、苏叶、杏仁;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姜半夏、陈皮、厚朴;
阴虚:百合、麦冬、川贝母;
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
肺痈:芦根、鱼腥草、桔梗;
久咳:百部、诃子、米壳、乌梅、蛤蚧。
胃脘痛--
胃寒痛:高良姜、吴茱萸、乌药,胡辣汤。
热痛:黄连、川楝子;
虚痛:黄芪、党参、白术、白芍;
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
瘀痛:延胡索、五灵脂、三七;
食痛:麦芽、谷芽、神曲;虫痛:使君子、梹榔、乌梅。
低烧(虚热)-
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
虚热无汗:丹皮、青蒿、地骨皮;
掌心热:丹皮、山栀;
掌心灼热多汗;鳖甲、地骨皮、乌梅;
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胡黄连。
(四)结合辨病用药:所谓“辨病用药”,一般是指区别于辨证论治而按病用药,如治肝炎方药、治气管炎的经验方药等。也常用现代药理来解释中药作用的,如降转氨酶、降血压、降血糖等。若单求“辨病用药”,是不妥当的,但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用药,可以匡辨证用药之不足。如用枳壳结合于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用三金汤(鸡金、海金沙、金钱草)结合辨证用药,治疗胆结石和尿路结石等。
(五)根据经验用药:经验用药是指中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经验之用药。例如:大黄本为通便药,与甘草同用则能利小便;用少量麻黄配伍大量熟地则能开腠理,而麻黄不汗,熟地不滞;茯苓得白术则补脾。牛膝能引血下行,亦能引其他药下行,故又称本药为“下部之使药”,但如脾经有湿,则反引湿下行,而导致腿胫浮肿;若肝经有湿热,也能引湿热下行而发生遗精。它如:仙鹤草治盗汗,每次一两,加红枣五个煎服,近人实践证明有效。
(六)掌握常用药物的配伍运用:按照辨证需要,根据“七情和合”的基本理论,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使其互相协同、促进,提高疗效,或互相抑制,减低不良作用,更好地发挥其效能。
(七)注意药味的主次排列:
用药离不开“主辅佐使”的原则,在处方时应当注意到主药辅药居前,佐使药居后,这样做有利于检查自己的处方是否方证吻合。在抓主辅排列时,应紧紧扣住立法与选方。如选用桂枝汤,应桂枝、白芍居前;选用麻黄汤,应麻黄、桂枝居前;选用五苓散,猪茯苓、泽泻居前。若依法处方者,则以紧对立法之药居首,如因于痰,以湿痰为主者,半夏、陈皮居前;风痰为主者,僵蚕、胆星居前;燥痰为主者,瓜蒌、贝母居前。有人说甘草调和诸药,列为使药居后,其实也不尽然,如脾气虚弱选用四君子汤,甘草为使,应书于处方之末;若为心气虚悸选用复脉汤时,则甘草是主药,自应列为首位。
(八)“引经”与“反佐”:所谓引经药,古称“引经报使药”,认为某经有病当用归某经的药物作“向导”,如太阳头痛用羌活,阳明头痛用葛根等。目前称为“药引”的,约有两种:其一,确能引导诸药在某部病位发挥较大作用者,如上部病用桔梗,下部病用牛膝之类。其二,属于习惯的自加中草药。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荷叶一角、车前草两棵、鲜芦根一尺等。把这些药写在方末,便于自加,有的并非真有引经作用。
“反佐”问题,这是用相反药佐“正治”而成效。如胃热呕吐,投苦寒而格拒者,可用姜汁炒黄连,姜汁性温,用于热证,就是“反佐”。这样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