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加工的产品有好几种,这里就介绍几种常

附子是百药之长,但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四川当地经常有吃附子炖狗肉而丧命的,炮制方法不当为主要因素,也有用量过大,煎煮时间不够等因素。网上搜索附子中毒的案例的确不少,即便屡次发生因为附子百药之长的地位,也没有阻止医家广泛运用。

炮制目的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经、肾经、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官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附子生品有毒,多外用,经加工炮制后,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补命门之火力胜。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冷痢腹痛,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等。淡附片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寒湿痹痛,心腹疼痛,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等。

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始有火炮法(《玉函》)。晋代有炒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用东流水并黑豆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蜜涂炙(《千金》)、纸裹煨(《理伤》)的方法。宋代有水浸(《圣惠方》);生姜煮(《博济》);姜汁淬、醋浸、以大小麦酿曲造醋浸(《证类》);烧灰存性、盐汤浸炒、黄连炒、姜汁煮(《总录》);黑豆煮、盐水浸后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后煨,作一窍人朱砂,湿面裹煨(《妇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煮、生姜米泔浸(《朱氏》);姜炒(《百问》)等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煮,防风、盐、黑豆同炒(《普济方》);青盐炒、猪脂煎(《奇效》);童便浸后炮(《理例》);姜汁、盐、甘草、童便同煮(《纲目》);盐、姜汁煮、黄连、甘草、童便煮(《仁术》);童便浸(《禁方》);盐、米泔水煮(《准绳》);麸炒(《保元》);炒制、甘草汤浸炒(《景岳》);醋炙(《济阴》);童便,甘草汤煮(《必读》)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单蒸(《握灵》),甘草、防风同煮后再用童便煮(《说约》),姜汁浸后煨(《大成》),甘草汤泡(《新编》),黄连甘草制(《逢原》),酒泡(《良朋》),童便、甘草汤煮(《必用》),甘草、甘遂、酒煮(《串雅外》),甘草汤煎(《霍乱》),甘草汤浸后煨(《增广》),盐腌(《问答》)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40余种。现代的炮制工艺炮制方法简介

一:白附片

又称白片或者天雄片。加工过程:降鲜附子洗净去根放入胆巴水中,侵泡5日以上,然后将胆附子煮制漂水去皮侵泡,纵切成2-3mm的薄片,浸泡脱胆,蒸制后利用日光暴晒至干即成。

二:炮附片

取沙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干净的生附片,炒至鼓起并且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

三:黑顺片

又称顺片黑片顺黑片黑附子。流程:鲜附子洗净泡胆煮附子,这个过程和白附片差不多,将煮后浸泡好的附子捞出,不经去皮,用刀切4-5mm的厚片,将切片放入清水中浸泡2日捞起用红糖染成茶色,取出装入蒸笼连续蒸至片张上有油面为度,炭火烤干即成。

四:熟附片

将鲜附子洗净泡胆取出煮软浸泡剥皮横切成片,在放入清水中浸泡,取出,蒸透,用木炭火烘至半干,在晒干即成。

五:刨附片

鲜附子洗净,入胆巴中浸泡,煮至八九成熟时即放入清水中浸泡厚用刨子刨成薄片,在入清水中浸泡捞起放入瓷版上烘烤至自然脱落即成刨片

六:蒸附片(此加工方法为现代工艺,可以做到不浸泡胆巴)

鲜附子洗净切片在0.41MPa蒸汽压力下蒸制30分钟

七:生附子个子

鲜附子洗净烘干即成

八:生附片

鲜附子洗净切片烘干即成

九:去皮生附片

鲜附子洗净竹片手工去皮切片烘干即成

十:炮天雄

千里挑一选材,添加多种名贵中药,经过三十多道秘制工艺炮制而成,产量极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zz/5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