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诊了一个脑萎缩的老年男性患者,主要腿无力导致行走不稳,失眠。患者的儿子张三(具体叫什么不知道名字是随便起的,方便称呼),自学的中医,水平不好估计。他给自己的老爸用了不少方子,基本都是一两剂无效就换方,其中有好些是经方。他跟遇秋讲用方的情况的时候,我说:脑萎缩是老年退行性疾病,怎么可能一两剂就见效呢?张三回答:药用对了,一剂就能见效。我说:治感冒一剂见效,很正常。你爸这病不是感冒。张三答:不管是不是感冒,药用对了肯定能一剂见效。名医治病,不管多重的病,都是一剂起沉疴。我说:这种病以我的水平达不到一剂见效,起码也要5剂才能看到点效果。要不你找那些名医试试?经过考虑,张三决定还是让我试下。我开的方是以肾气丸为主的方,其中制附子只用了5克。张三一看,说:附子你怎么才用了5克呢?这样会有效果吗?我说:那你觉得应该要用多少量才会有效果呢?张三说:我之前给我爸用的是60克起步的。附子的量小了不起作用。我心想,幸好也就是你爸,治好治坏也不用负责。我说:开方子就像炒菜,有些药就像盐,不是越多越好,适量才行。结果,刚服用了1剂,张三跑来说:我爸喝了1剂,没效果。我说:你爸吃的是仙丹吗?一般来讲,中医爱好者,都是因为“偏激”才会喜欢上中医。比如,自己或亲人身患者某种疾病,百治不效后被某个中医或某个偏方治好,从此喜欢中医。比如,听某个人或看某本书上的某些偏激的观点,觉得有道理,从此喜欢中医。内心里,总是期待着“神方”、“奇方”,从此一招致胜。这种“偏激”,刚开始的时候,对于爱好者起到正作用。如果爱好者没人点拨,一直坚持这些观点,就会渐渐变成负作用,从而隐藏很大的风险。比如“一剂见效”、“覆杯而愈”、“一剂知二剂已”等,这些词汇就很励志,也是大多数中医师的追求目标。如果没有临床实践,就会觉得这是检验医生水平的金标准。而实际情况呢,有很多病,不要说一次见效,就是治疗方法,目前世界上也还没有。当然,爱好者肯定会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这话是真理。有好些疾病,目前的人类是没有治疗方法的,叫病人等几百年,未来的人类可能就“得其术”,会治了。而药的用量,通常也是爱好者开方最大的风险。不了解所使用药的毒副作用,偏信于某个流派的说法,甚至百度一下就可能敢大剂量使用,长期以往,肯定会出事故。所以,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是好事,但是,如果自学过程中,不能慢慢调整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偏激”,有极大的风险,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