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何冶通讯员彭绍峰
4月12日,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阴雨绵绵,51岁的土豆种植户刘兵已于前一日用塑料膜将50余亩土豆田覆盖好,雨水不会对正抽苗的土豆产生任何影响。
刘兵、颜玲芝夫妇是邻里公认的勤快人,以前只有三四亩土地,种的土豆也销路不畅,家里4口人,一家人在温饱线上徘徊。
“亩产可以到斤,但以前赚不到钱。我看到电视里说大城市的土豆可以卖几块钱一斤,但我们没有渠道,偶尔有收土豆的来,也只能卖3毛钱一斤。一年下来,勉强糊口,根本存不下钱。”刘兵说。
红土全乡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最低的多米,最高的超过米。境内田地几乎是坡地,一般粮食作物长不活,只有土豆、玉米长得壮。群众祖祖辈辈种这两样,收获后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喂猪,过年杀年猪了一家人“打牙祭”。
红土乡也是恩施知名的红色之乡。“讨遍千山如飞龙横亘神州,征越万水似鲲鹏庇荫青天”,在红三军政治部遗址,一行对联龙飞凤舞,格外提气。墙上悬挂的照片诉说着贺龙六上红土,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扩大红色根据地的历史。从年12月29日直至年12月中旬从石窑撤离,转战到新的革命根据地。
烽火岁月革命故事难忘,在红土乡红土溪村,孙建华一家人为一座埋葬着9位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墓守墓,至今已传4代人。
岁月弹指90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步伐正奔赴乡村振兴的新目标。
土豆,也从糊口粮变成主导产业。
转变就从年开始,曾在当地经营煤炭运输业的能人黄焕然,响应政府的号召,舍弃了煤炭运输的“赚钱营生”,创办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转行做生态种植养殖,其中土豆是主业。
创业苦,黄焕然选择“公司链接农户”的模式,他一家一家跑农户,让农户放下思想包袱,安心种土豆,收获了按每斤1元以上的保底价收购。他提供免费的技术、防病害生物药等支持,还给种得好的群众奖励每亩公斤有机肥。
5年下来,陆续有多户农户和农博生态农业签订合同,一个全州大规模土豆加工销售公司逐渐站稳脚跟并闯开市场。
群众也越来越有信心。刘兵介绍:“近几年陆续流转撂荒土地约50亩,采用机械化种植。每年先种土豆,收获后再种包菜、萝卜,家里逐步富裕起来,还盖了3层楼的新房。”
刘兵算了他年的收入:包菜和萝卜保本,但10余万斤土豆收入14万元。
在石灰窑村,刘兵不是个例。脱贫户文云登种植土豆20亩,一年种了2季,收入约10万元。
据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记录:年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收购群众土豆,此项开支约1万元。
“每公斤2.4元收,大头给农户挣。公司跑市场稳扩渠道,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出售到北京、上海及浙江、河南的一、二、三线城市,每公斤毛利润1毛钱,虽然不多,但胜在薄利多销。”黄焕然有笔公司和农户长久共赢的生意经。
长短结合保收入、增收入。在红土乡,当年种、当年受益的是土豆,长远增收的是药材。
在漆树坪村,竹节参去年收获了第一批。7年前的年,张开永建了15个平方米的大棚种竹节参。
竹节参6年成熟,期间3年可以收一次籽。年售出竹节参公斤,张开永以每公斤元的价格卖出,收入13.2万元。期间,年和年竹节参籽分别收获40公斤,他以每公斤0元的价格卖出,2次共收入8万元。
在当地,和张开永一样“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有5位,他们的成功带动了全村。今年,漆树坪村多户群众,家家户户种植竹节参,全村种植面积超过了0亩。红土乡政府也在今年列出计划,以此村为试点,如果成功,将进行竹节参的精准招商,引进龙头企业。
除了竹节参,在红土乡以贝母、百合、白附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已初具规模。年,全乡种植贝母亩,产值2万元;种植百合亩,产值万元;种植白附子1.2万亩,产值万元。
4月中旬,一组统计数据出台让人倍感振奋:年1月至年3月,该乡群众在农商行存款总计5.16亿元,在邮政储蓄银行存款1.61亿元,合计达到6.77亿元。全乡户口人数约为4.5万人,人均存款已超过万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