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方首学习辑要下

68.参枣丸(《医学入门》卷七)

人参、酸枣仁各30g,辰砂15g,乳香6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每次1丸,薄荷汤化服。

补心安神。

惊悸胆怯。

69.补心丸(《赤水玄珠》卷十)

麦冬75g,远志(甘草汤煮)、石菖蒲、香附子(童便浸)各60g,天冬、栝楼根、白术、贝母、熟地、茯神、地骨皮各45g,人参、川归、牛膝、黄芪各30g,木通24g。

上为细末,大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70丸,用酒或桂圆肉汤送服。

养心安神。

惊恐健忘。

70.补血汤(《万病回春》卷二)

当归3g,川芎1.5g,白芍(炒)3g,生地黄1.5g,人参3.5g,白茯神(去木)15g,酸枣仁(炒)3g,陈皮1.5g,麦门冬(去心)3g,五味子15个,栀子(炒)1.5g,炙甘草1.5g。

上锉一剂。水煎,去滓。

温服。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

71.补心麦门冬丸(《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麦门冬(去心,焙)45g,石菖蒲30g,远志(去心)45g,人参30g,白茯苓30g,熟干地黄45g,肉桂15g,天门冬(去心,焙)45g,黄连45g,升麻4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20丸,食后、夜卧时用熟水送下。

益气养阴,清心安神。

惊悸健忘。

72.固心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八)

通明朱砂90g(用生绢袋盛,无灰酒ml浸七日后,用银石器慢火煮令九分干,井水浸一,研成膏)、乳香(以人参汤研如粉,入在朱砂内)、茯神、人参各45g(并入朱砂、乳香膏内,研)。上和匀,入猪、羊心血和成丸,如小芡实大。

每次2~3丸,煎人参、炒酸枣仁汤送服。

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恍惚惊悸。

73.金鼎汤(《四圣心源》卷四)

甘草6g,茯苓9g,半夏9g,桂枝9g,芍药9g,龙骨6g,牡蛎9g。

水煎,去滓。

温服。

疏肝敛胆,镇心安神。

惊悸。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

74.怔忡汤(《观聚方要补》卷五)

川芎、黄连、生地各2.4g,茯神、白芍、熟地、当归各3g,朱砂1.8g,甘草lg。

水煎,去滓。

温服。

滋阴补血,清心除烦。

惊悸怔忡,健忘。

75.定志丸(《杨氏家藏方》卷十)

人参、白茯苓、石菖蒲、远志(去心)、龙齿、酸枣仁(微炒)、铁粉(别研)、麦门冬(去心,焙干)、朱砂(飞过)、乳香(别研)、麝香(别研)、琥珀(别研)各等分。

上为细末,次入朱砂、铁粉同研匀,绞生地黄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

每次20丸,食后、临卧温熟水送服。

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怔忡健忘,精神恍惚,睡卧不宁。

76.定神丸(《杨氏家藏方》卷十)

白茯苓60g,人参30g,白附子30g(炮),酸枣仁45g(炒),麝香0.3g(别研),辰砂15g(别研)。

上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

每次30丸,食后、临卧煎人参汤送服。

益气养心,镇心宁神。

惊悸,睡卧不安。

77.参归腰子(《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人参(细切)15g,当归身15g,猪腰子1只。

以腰子用水ml,煮至ml,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ml。

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此药多服为佳。

养血安神。

怔忡。

78.定惊四物汤(《医略六书》卷三十)

熟地12g,当归9g,白芍4.5g(酒炒),川芎2.4g,枣仁9g(炒),茯神6g(炒,去木),远志4.5g。

水煎,去滓。

分二次温服。

养血活血,安神定惊。

产后多惊。

79.柏莲汤(《辨证录》卷四)

人参、麦冬、玄参各15g,茯苓、柏子仁、丹皮各9g,丹参6g,半夏、莲子心各3g,生枣仁9g。

水煎,去滓。

温服。

养心安神。

怔忡。

80.参胡温胆汤(《医学人门》卷四)

陈皮、半夏、茯苓、枳实、人参各3g,竹茹、香附、麦门冬、柴胡、桔梗各2.4g,甘草1g,生姜3片,大枣2个。

水煎,去滓。

分二次温服。

解郁化痰,养心安神。

触事易惊,梦寐不安。

81.茯苓丸(《普济本事方》卷二)

辰砂(水飞)、石菖蒲、人参、远志(去心,洗,锉,炒令黄色)、茯神、白茯苓、真铁粉、半夏曲、南星(羊胆制)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g取汁,和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晒干。

每次10丸,渐加至20丸,夜卧用生姜汤送服。

安神镇心,祛风化痰。

惊悸,头眩。

82.茯苓散(《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白茯苓22.5g,远志(去心)、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白僵蚕(炒)、羚羊角(镑)、菊花各15g,甘草(炙,锉)、牛黄(研)、铁粉(研)各7.5g。

上为散。

每次6g,食后煎竹沥汤或薄荷汤调服。

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心虚惊悸。

83.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

人参、甘草、芍药、当归、生姜各2.4g,远志、茯苓各3g,桂心1.8g,麦门冬、大枣各6g。

上为散。水煎,去滓。

分二次温服。

益气养血,宁心定志。

产后忪悸不定,乱语错误,精神恍惚不主。

本方在原书中元方名,据《校注妇人良方》

84.茯神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茯神(去木)60g,人参、麦门冬(去心,焙)、龙齿、防风、云母粉各45g,犀角(镑)、黄芩、薏苡仁各60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每次15~2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补虚清热,镇惊安神。

惊悸心忪,虚乏气短,睡卧不安。

85.茯神汤(《活幼心书》卷下)

茯神30g,人参15g,炙甘草6g,当归(酒洗)15g。

上?咀。每次6g,用水ml,煎至ml,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子母同服。

补心安神。

小儿惊悸,日常烦哭。

微热烦躁,加麦门冬(去心)。

86.茯神汤(《古今医统》卷二十三)

茯神(去心)、酸枣仁(炒,研)、人参、当归各3g,麦门冬(去心)2.4g,五味子15粒,芍药、生地黄、川芎、陈皮、山栀仁(炒)、甘草各1.8g。

用水ml,加生姜3片,煎至ml,去滓。

温服。

益气补血,清心安神。

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

87.茯神散(《经效产宝·续编》)

茯神(去木)3g,人参、黄芪、赤芍药、牛膝、琥珀(研)、龙齿(研)各23g,生地黄、桂心各15g。

上为末。

每次9g,水煎,去滓。

补气化痰。

产后心神恍惚,言语失度。

88.茯神散(《医宗金鉴》卷四十八)

茯神(去木)30g,人参、黄芪(炙)、赤芍、牛膝、琥珀、龙齿(研)各3g,生地45g,桔心15g,当归60g。

上为末。每次9g,水煎,去滓。

温服。

益气补血,镇心安神。

产后惊悸,恍惚不安宁。

89.茯神散(《女科切要》卷六)

人参3g、茯神2.5g,甘草3g,山药3g,当归3g,肉桂1.5g,远志肉3g,生姜15g,大枣2个。

水煎,去滓。

温服。

养心安神。

产后怔忡不定,神思不清。

90.钩藤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钩藤7.5g,犀角屑15g,赤茯苓15g,天竹黄7.5g(细研)、龙胆15g,川大黄15g(锉碎,微炒),地骨皮7.5g,川芒硝15g,炙甘草15g。

上为粗散。每次3g,用水ml,煎至75ml,去滓。

温服。

清热泻火,熄风定惊。

小儿壮热惊悸,大小便赤涩。

91.保神丸(《御药院方》卷六)

白茯苓60g,黄连60g,菖蒲30g,远志30g,朱砂15g(为衣)。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丸,临卧用人参煎汤送服,渐加至80丸。

宁心安神。

心悸怔忡。

92.养心丸(《杨氏家藏方》卷十)

茯神(去木)、人参、绵黄芪(蜜炙)酸枣仁(去皮称,别研成膏)各30g,熟干地黄(洗,焙)、远志(去心)、五味子、柏子仁(别研成膏)各15g,朱砂22.5g(研细,水飞)。

上为细末,人二膏和匀研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丸,食后、临卧浓煎人参汤送服。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健忘怔忡,睡多恐惕。

93.养心丹(《活人心统》卷下)

远志(去心)21g,当归、熟地、阿胶(炒)、柏子仁、酸枣仁、黄芪、茯神、龙齿、茯苓、紫石英各30g,丹砂15g(为衣)。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丸,大枣汤送服。

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恍惚怔忡,健忘。

94.养心汤(《仁斋直指》卷十一)

黄芪(炙)、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当归、川芎各15g,远志(取肉,姜汁腌,焙)、辣桂、柏子仁、酸枣仁(浸,去皮,隔纸炒香)、北五味子、人参各7.5g,甘草(炙)12g。

上为粗末。每次9g,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去滓。

空腹时服。

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惊惕不宁。

如水饮内停,怔忡心悸者,加槟榔、赤茯苓。

95.养神酒(《同寿录》卷一)

当归身60g,大熟地90g,甘杞子60g,上白茯苓60g,山药60g,苡仁30g,木香15g,枣仁30g,川断30g,麦冬30g,丁香6g,建莲肉(去心)60g,大茴15g,桂圆肉g。

将茯苓、山药、苡仁、建莲为细末,余药切为饮片,共装入细绢袋,人好酒10L,隔汤蒸透,停数日饮用。

每次10~20ml,一日一至二次。

补血健脾,养心安神。

惊悸,健忘,失眠。

96.养荣丸(《古今医统》卷四十八)

白术(土炒)、黄芪、芍药、远志、当归(酒洗)、山药、熟地黄各30g,陈皮24g,人参30g,白茯苓60g,山茱萸、生地黄各15g。

上为细末,用鸭1只取血,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80丸,盐汤送服;冬月酒送服。

健脾补肺,益气养血。

惊悸健忘,盗汗发热。

97.养心汤(《丹台玉案》卷四)

玄参、白术、麦门冬、当归、白芍、生地各3g,川芎、天麻、紫石英、柏子仁、枣仁、陈皮各2.4g。

加灯心草30根,水煎,去滓。

温服。

滋阴养心,安神定志。

健忘怔忡,不能成寐者。

98.养神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焙)、菖蒲、熟干地黄(焙)、山芋、人参、茯神(去木)各30g,甘草(炙)15g,白术22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0丸,食后用米饮送服。

养心安神。

惊悸多忘。

99.养荣汤(《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当归(酒浸一宿,焙干)、青皮(去白)、姜黄、牡丹皮、五加皮、海桐皮、香白芷各15g,牛膝(酒浸一宿,焙干)、延胡索、没药(别研)、五灵脂(去砂石)、肉桂各7.5g。

上为末。每次15g,用水ml,加生姜5片,乌梅l枚,煎取ml,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

养血调经。

心悸恍惚,时多惊悸。

.养血宁心汤(《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二○)

当归3.6g,白芍药(酒炒)、栀子各2.1g,黄芩、黄连各2.4g,枣仁、生地各3g,远志麦冬各6g。

加生姜、大枣,水煎。

温服。

养血清心,安神定志。

惊悸,怔忡,健忘。

.养血安神汤(《会约医镜》卷十五)

当归身6g,熟地9—15g,白芍(酒炒)4.5g,茯神、枣仁(炒)、生地、炙草各3g,远志1.8g,五味子0.9g,干姜(炒黑)0.9~1.2g,柏子仁(微炒,去油)2.1g,白莲5粒(去心,微炒,捶碎)。

水煎,去滓。

温服。

养血安神。

产后神魂不安而惊悸者。

.姜术汤(《仁斋直指》卷十一)

白姜(生)、白术、茯苓、半夏曲各15g,辣桂、炙甘草各7.5g。

上锉。每次9g,加生姜、大枣,水煎,去滓。

温服。

温中健脾,化痰消饮。

心悸怔忡。

.益心丹(《辨证录》卷八)

人参、当归各15g,麦门冬、炒枣仁各30g,天花粉、北五味、远志、神曲、丹砂各30g,菖蒲1.5g,菟丝子9g。

水煎,去滓。

温服。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惊悸健忘,形神憔悴。

.猪心血丸(《赤水玄珠》卷六)

归身、白芍、侧柏、川芎各15g,陈皮、甘草、黄连各6g,朱砂3g。

上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20~30丸,开水送服,一日二次。

养血安神。

心悸。

.家传定志丸(《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石菖蒲、麦门冬、枣仁、茯苓、茯神各60g,木香15g,熟地15g,白芍90g,黄芩90g,砂、人参、白术各60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70丸,龙眼、竹叶汤送服,一日二次。

补血养心,清热安神。

妊娠忽然心悸,醒则烦闷,睡则多惊。

.菟丝子丸(《杨氏家藏方》卷九)

鹿角霜、菟丝子、熟干地黄、柏子仁各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丸,空心用温酒送服。

补肾益精,养心安神。

怔忡盗汗,梦遗失精。

原书云,元气虚冷,久服此药,觉小便少,以车前子15g,略炒过为末。每次6g,用水ml,煎至90ml,温服。

.黄连散(《太平圣惠方》卷四)

黄连30g,石膏60g,人参30g,知母30g,麦门冬30g(去心),栀子仁30g,赤芍药30g,犀角屑30g,茯神30g,紫苑30g,川芒硝60g。

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ml,煎至ml,去滓,加竹沥15ml,生地黄汁15ml,再煎一二沸。

食后温服。

清心安神。

多惊多喜,畏惧不安。

.黄芪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黄芪(锉)22.5g,人参、槟榔(锉)、白术、百合、酸枣仁(微炒)、白茯苓、麦门冬(去心,焙)、肉桂、附子(炮裂,去皮、脐)各15g。

上锉,如麻豆大。每次15g,用水ml,加生姜5片,煎至ml,去滓。

空心、食前温服,一日二次。

养心安神。

卧即惊觉,目昏心躁。

.黄芪十补汤(《仁斋直指方》卷九)

黄芪(蜜炙)当归(酒浸,焙)熟地黄(洗)茯神各15g,白芍药30g,人参、白术、酸枣仁(微炒)、半夏(制)、陈皮、北五味子、肉桂、天台乌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30g,木香、沉香各3g。上锉。每次9g,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去滓。

空腹时温服。

补气养血,安神宁心。

虚劳多惊,精神恍惚。

.黄芪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黄芪(锉)、麦门冬(去心,焙)各60g,人参、白茯苓、芍药、当归(切,焙)、肉桂、甘草(炙,锉)各30g。

上为粗末。每次15g,用水ml,加大枣2枚(掰),煎至ml,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

养心益气,和营安神。

心虚,语言错谬,精神恍惚,多惊。

.清心补血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人参、当归、茯神、白芍、枣仁、麦冬、川芎、生地、陈皮、山栀、炙草、五味子。

水煎,去滓。

温服。

益气补血,清心安神。

头眩目昏,惊悸烦热。

.琥珀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琥珀30g,茯神30g,远志22.5g(去心),人参30g,熟干地黄30g,甘草22.5g(炙微赤,),铁粉60g。

上为细散。

每次3g,煎金银汤调服,不拘时候。

益气养血,安神定惊。

产后惊悸,言语不定,错乱,眠卧不安。

.镇心汤(《古今医鉴》卷八)

当归3.6g,生地黄2.4g,黄连1.8g,栀子仁2.1g,酸枣仁3g(炒),远志3g,麦门冬去心)3g,白芍2.4g,川芎2.1g,片芩2.4g。

上锉一剂。加生姜3g,水煎,去滓。

温服。

滋阴补血,清心安神。

心悸。

.琥珀多寐丸(《古今医统》卷七十)

琥珀、羚羊角(细镑)、人参、白茯神、远志(制)、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猪心血和炼蜜为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

每次1丸,嚼破用灯心汤送服。

清热平肝,养心安神。

惊悸怔忡,不寐,健忘恍惚。

.琥珀养心丹(《证治准绳·类方》卷三)

琥珀(另研)6g,龙齿(煅,另研)30g,远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茯神、人参、酸枣仁(炒)各15g,当归、生地黄各21g,黄连9g,柏子仁15g,朱砂(另研)9g,牛黄(另研)3g。

上为细末,将牛黄、朱砂、琥珀、龙齿研极细,以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

每次50丸,灯心汤送服。

益气养血,清热安神。

惊悸怔忡,失眠健忘。

.琥珀养心汤(《疫疹一得》卷下)

人参3g,当归6g,茯神9g,枣仁4.5g(炒),远志4.5g(炙),石菖蒲3g,琥珀3g(研,冲服),炙草2.4g,麦冬6g,龙眼3枚。

水煎,去滓。

温服。

养心安神。

心悸、怔忡。

.琼方既济丸(《普济方》卷十七)

白茯苓、破故纸各g。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0~40丸,空心、食前用温酒或米饮送服。

益心气,补丹田。

健忘多梦,神志不宁,惊悸怔忡,不思饮食。

丹田:古时指脐下部位,称下丹田,心窝部位称中丹田,两眉间部位称上丹田。

.紫金散(《圣济总录》卷一七○)

铁粉、龙齿、石膏、牛黄(并研如粉)、生甘草(为末)各7.5g。

先捣龙齿、石膏为末,与诸药同研如粉。

每次1.5g,三至四岁儿3g,早、午、晚用淡竹沥调服。

清热止惊。

小儿惊悸不安。

.紫石英散(《太平圣惠方》卷四)

紫石英60g(细研如粉),桂心60g,白茯苓30g,人参30g,白术15g,黄芪15g(锉),熟干地黄30g,炙甘草15g,麦门冬30g(去心)。

上为粗散。每次9g,用水ml,加大枣3枚,煎至90ml,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

益气补血,镇心安神。

悲恐惊悸,恍惚谬忘,心中烦闷。

.温胆汤(《普济方》卷三十四引《永类钤方》)

半夏、枳实(麸炒)各90g,竹茹、陈皮各30g,甘草、茯苓45g,人参30g。

上锉散。每次9g,用水ml,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ml。

食前服。

惊悸自汗,触事惊畏。

.滚痰丸(《玉机微义》卷四引王隐君方)

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净)各g,沉香15g,青礞石(硝煅)30g,(焰硝同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练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40~50丸,量虚实加减,茶清、温水任下,临卧、食后服(《丹溪心法附余》卷九)。

降火逐痰。

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

.滋阴抑火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当归、芍药(煨)、生地黄、川芎、黄连、知母、熟地黄各3g,肉桂、甘草各1.5g。

用水ml,煎至ml,入童便75ml。

食前服。

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怔忡不宁。

若身如飞扬,心跳不定,加紫石英、人参各3g。

.静神丹(《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酒当归、酒生地、姜远志、茯神各15g,石菖蒲、黄连各7.5g,朱砂6g,牛黄3g,金箔15片。

上为末,用猪心血和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

每次50丸,灯心汤送服。

安神宁心。

恐惧心悸,不自安者。

.蕊珠丸《圣济总录》卷一五○)

辰砂30g,凤尾草30g(水研汁煮砂,原水洗,干研),桃仁49枚(生),附子11g(纸裹煨),安息香7.5g(蜜7.5g,酒少许,煮煎成膏)麝香6g,阿魏(薄切,微焙),木香各15g,牛黄7.5g。

研末,为丸如豆大。

每次5~10丸,妇入桃心醋汤送服;丈夫桃心盐汤送服。

行气活血,镇心安神。

妇人惊忧心悸。

.镇心丸(《太平圣惠方》卷四)

紫石英(细研,水飞)、朱砂(细研,水飞)、白石英(细研,水飞)、龙齿(细研)、人参、细辛、赤箭、天门冬(去心,焙)、干熟地黄、白茯苓、犀角屑、沙参(去芦头)、菖蒲、防风各30g,远志15g(去心)。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0丸,温酒送服,不拘时候。

镇心安神。

惊恐失常,或嗔恚悲愁,情意不乐。

.镇心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茯神(去木)、人参、炙甘草、龙齿各45g,升麻、枳壳(去瓤,麸炒)各30g,银箔片,麦门冬(去心,焙)60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15~20丸,早、晚食后用米饮送服。

镇心安神。

惊悸,忧虑,神气不安。

.镇心丸(《证治汇补》卷五)

枣仁7.5g,车前子、白茯苓、麦冬、五味、茯神、肉桂各45g,熟地、龙齿、天冬、远志、山药各45g,人参、朱砂各4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9g,空心用米汤送服。

养心安神。

怔忡多梦,如堕崖谷。

.镇心丸(《医略六书》卷二十二)

熟地g,枣仁g,茯苓90g(去木),人参g,麦冬g(去心),五味60g,天冬g(去心),山药g(炒),远志60g,龙齿90g,肉桂90g(去皮),朱砂30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15g,米饮送服。

滋阴益气,镇心安神。

怔忡不宁,脉弦数极者。

.镇神汤(《辨证录》卷九)

人参、炒枣仁、茯苓、山药各15g,远志3g,巴戟天9g,甘草1.5g,黄连0.9g。

水煎,去滓。

温服。

养心益肾。

怔忡善忘,口淡舌燥。

.檀香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檀香90g,菖蒲、犀角(镑)、天竺黄(研)、生干地黄(焙)、苏合香油各30g,肉桂、炙甘草、白茯苓各g,人参、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各45g。

上药除苏合香油外,为末,以苏合香油同酒少许,化人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每次1丸,食后含化。

益气养阴,通窍宁心。

心常忪悸,恐惧多忘。

.镇心丹(《鸡峰普济方》卷十一)

熟地黄、远志、茯苓、柏子仁、白术各45g,人参、菖蒲、麦门冬、酸枣仁、木通、黄柏、知母、茯苓、甘草、朱砂、天门冬、赤石脂、防风、肉桂各30g,枣肉g。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0丸,人参汤送服;如血气虚弱,食少不眠,煎酸枣仁汤送服。

滋阴益气,镇心安神。

怔忪恍惚,眩冒,恐怯惊怖。

.镇心爽神汤(《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简易方》)

石菖蒲(去毛)15g,炙甘草12g,人参、赤茯苓、当归(酒浸)各9g,南星(炮)7.5g,橘皮(去白)、干山药、紫菀、半夏(汤洗七次)、川芎、五味子、细辛、柏子仁(微炒)、枸杞子各6g,酸枣仁(浸壳,炒)、通草、麦冬(去心)覆盆子各4.5g。

上为粗散。每次9g,用水ml,加蜜5ml,煎取ml,去滓,入麝香少许,再煎一二沸。

温服,不拘时候。

补肾养心,安神定志。

心神恍惚,多惊悸。

.镇心熟干地黄丸(《太平圣惠方》卷四)

熟干地黄、白茯苓、黄芪(锉)、独活、桂心、秦艽、麦门冬(去心,焙)、阿胶(捣碎,炒令燥)、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9g,前胡、柏子仁、泽泻、牛黄(细研)、芎?、远志(去)、紫石英(细研,水飞过)、防风(去芦头)、甘草(微炙,锉)各15g,铁精(细研)、人参、朱砂(细研,飞过)各30g,桑螵蛸5枚(微炒)。

上为末,入研药拌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l0丸,用温酒送服,不拘时候。

养心益肾,镇惊安神。

惊悸,神志不定。

.熟干地黄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熟干地黄30g,人参22.5g,茯神22.5g,龙齿30g,羌活22.5g,桂心15g,黄芪30g,白薇30g,远志22.5g(去心),防风15g,甘草15g(炙微赤,锉)。

上为粗散。每次9g,用水ml,加生姜3片,煎至90ml,去滓,入竹沥15ml,更煎一二沸。

温服,不拘时候。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产后惊悸,神思不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xz/6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