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天雄、乌头、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加工而成。母根四川省称为川乌。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的江油县、安县。陕西、云南、湖南,也有生产。
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至7月初(小暑)挖出乌头根部洗净泥土,选取侧生块根称为泥附,再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加工。
1、盐附子。选打个泥附洗净,放入氯化镁(卤水)及食盐混合溶液中,浸泡数日捞出晾晒至半干,再浸入氯化镁溶液中随时添加食盐,使之保持过饱和状态,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附子内外均有食盐结晶附着时晒干。
2、附子瓣。将中小个泥附洗净后,刮去外皮纵切两瓣,放入氯化镁的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后以清水漂洗干净,以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使之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半干后再晒干。
3、黑附片。将小个泥附洗净,不刮外皮,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以清水漂洗干净,切成5毫米的纵片,加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亦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干或晒干。
4、白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附片。但需刮去外皮不加染色。加热煮至透明,晒半干用硫磺熏成白色,晒干。
性状鉴别:
盐附子又名天雄。呈圆锥形。长约4~8厘米,直径3~5厘米,表皮褐色或黑褐色,周身附有盐的结晶,上部有数枚乳头状疣突,中部有隆起的支根,顶端有略凹的芽痕。因久受盐渍而质重不干,易切裂,横切面显糊化淀粉状,黄褐色,中心色稍淡呈星状纹理。空隙处亦附有盐的结晶,味咸稍苦辛。
以肥大,坚实,灰黑色者为佳。
附子瓣:体形略小于盐附子。纵切面边沿突起中心凹陷。内外均淡棕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质坚硬角质状,不易碎断。对光照视呈半透明体。显纵形筋脉线(木质部)外表面亦带有疣突及支根和芽痕凹。味淡平。
以色黄光亮,无霉霜,块均匀者为佳。
黑附片:呈不规则的片状,厚约3~4毫米。外皮黑褐色。内色棕黄。质坚硬角质状有光泽。
以片大均匀,色棕黄,坚硬,无白心者为佳。
白附片:其形状气味与黑附片相同。全体呈淡黄白色。
以片大,色白,透明,厚薄均匀者为佳。
毒性: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炮制: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净,置锅内与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开后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取出,晒晾,反复闷润数次,润透后切片,晒干。(每盐附子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竦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为乌头硷、新乌头硷及次乌头硷等。此外,还含有非生物硷成分。
药理作用:本品历来认为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
1、强心。能增强心力收缩。在厥逆(休克、心功能不全)时,通过附子的强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从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为非生物碱部分,前煮后一般不破坏,仍保留强心作用。
2、镇痛。实验证明,乌头硷的分解产物有一定镇痛作用。
3、抗炎。对实验性关节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熟附片的煎剂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稍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此外,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十二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主治:用于阴寒内盛,大吐、大泻、大汗,身凉肢冷,阳衰欲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脾阳衰弱的泄泻久泻,形寒畏冷,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附子只适宜于阴虚阴盛、全身功能衰退之症。使用附子的参考指征是:1、脉沉迟无力或细弱;2、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冷;3、小便清长,大便稀烂,次数增多属于阳虚泄泻者;4、面色苍白、唇淡、多诞、舌白腻而质胖。此外,还可参考下列条件:下肢浮肿、嗜睡、自汗。根据以上基本症状,再结合其它证候,适当配伍。
1、治阴症水肿(阴水)。凡水肿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状者,属于阴水,常见于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此时患者有显著的脾肾阳虚症状,单用一般利水剂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用附子、干姜等药以温肾祛寒,温脾利水,活跃全身功能(主要是血液循环功能)。一般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干姜、附子,或用温阳利水汤。如需加强健脾行气作用,则用干姜、附子配白术、甘草、厚朴、木香等,方如实脾饮(此方为治阴水的代表方剂)。此方对寒湿型的肝硬化腹水也适用,用附子温肾后,不但能够利水,而且能显著增进食欲。
2、治亡阳厥逆,即休克虚脱,表现为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厥逆是冷而不温的意思)、脉微细活沉伏,同由于循环衰竭所致,须用附子、干姜、人参等温阳救逆(强心而抗休克),程度较轻者用附子汤,重者用四你逆,更重者用参附汤,如冷汗淋漓较严重则再加龙骨、牡蛎、五味子。
3、治阳虚休衰,尤其肾阳虚弱(所谓命门火不足),下半身常觉冷,腰膝酸软冷痛,小腹冷而有牵扯痛,小便次数多,脉细弱。常见于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体弱。此时在补剂中宜加附子,收效可更速。配山萸肉、熟地,如附桂八味丸,或配杜仲、杞子、淮山药等,如右归饮。
4、治风寒湿痹,尤其寒气偏胜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显著,遇寒即发,得温则解,并常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细等证候,可用附子配桂枝,如桂枝加附子汤。
5、治寒症腹痛。由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肠鸣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烂货或泄泻、手足欠温、脉弦细(可见于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等),可用附子配干姜、党参、白术等,方如附子理中汤。
此外,附子还可用于温化寒饮。如痰饮在肺而寒象较严重者,常觉背寒,并有虚寒喘咳(如支气管哮喘、某些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除用麻黄、五味子、半夏外,有时还要加附子温肾。
使用注意:
1、阴虚和热症忌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脉实数或洪大;2、大便热结;3、发高热;4、内热外寒、真热假寒;以上四种情况属热症,如无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烧越烈,会出现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应;5、心脏病而见房室传导阻滞,也不宜用附子。至于有一般禁用。
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经煮沸一小时以上,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强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汤药最低限度须久煎至一小时以上。
3、附子中毒的症状为四肢麻木(从手指开始)、眩晕和衰弱感、出汗、流涎、恶心,更严重者为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方法轻者作一般处理,如洗胃、保暖等,较重者需注射阿托品。中药用生姜g,甘草15g,水煎服,或用绿豆90~g,浓煎服用,对轻症中毒患者,有一定解毒作用。
4、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的毒性降低。因此,前人在祛寒剂中往往用甘草、干姜配附子,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
5、习惯上附子忌与贝母、瓜蒌、白芨、半夏、白蔹等同用。
6、附子药一般以温服较好,也有人主张极度阳虚者宜热服(取其有助阳之意),而下部虚寒、上部假热,有面红、狂躁等症候者宜冷服。
用量:熟附片用量不宜过重,以免中毒。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4.5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g。救治虚脱休克时,大剂有时用至18~20g,甚至30g,但须由有经验医生用药。又有些地区惯服附子的人,药用30~90g(但务须制透),这可能与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有关,不过万万不能作为常规用量。总之,熟附片的常用量为3~9g。
贮藏:盐附子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处方举例:
1、真武汤《伤寒论》:熟附片9g、白术12g、白芍9g、茯苓12g、生姜9g,水煎服。
2、实脾饮《济生方》:熟附片9g、白术12g、茯苓9g、厚朴6g、大腹子6g、木瓜6g、草豆蔻3g、广木香3g、干姜6g、炙甘草3g,水煎服。
3、四逆汤《伤寒论》:熟附片15g、干姜6g、炙甘草6g,水煎服。
4、附子汤《伤寒论》:熟附片12g、白术9g、党参12g、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
5、参附汤《正体类要》:人参15g、熟附片12g,水煎服。
6、附桂八味丸(即肾气汤)《金匮要略》:成药(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每日9g,一次服或分早晚二次开水送服,也可用其它汤药服送。
7、右归饮《景岳全书》:熟附片4.5g,肉桂3g(煸服)、熟地18g、山萸肉9g、淮山12g、杜仲9g、杞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
8、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熟附子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
9、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熟附片12g、干姜6g、党参15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服。
复方:
①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②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传家秘宝方》霹雳散)
③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④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局方》姜附汤)
⑤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⑥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沦方》辰砂一粒丹)
注:
1、附子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过量易中毒。出现心率不齐,最后可引起心肺及呼吸麻痹而死亡,故临床多用炙附子。
2、附子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粘膜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但无局部刺激现象),所以本品有镇痛作用。
3、临床报道磨粉醋调或熬膏外敷疼痛部位上,治坐骨神经痛。
附:乌头(处方名:川乌、草乌)为植物乌头的主根。味辛,性温,有大毒。主要成分为乌头硷,含量比附子多,故其镇痛作用较附子强,但强心和祛寒作用不及附子。附子可以逐寒救急,而乌头则以祛风止痛较胜;又附子可以入补药中,而乌头则不能。乌头常用于治风寒痹痛,用量1.5~6g,代表方为乌头汤。处方:制川乌6g,麻黄6g,白芍6.9g,黄芪9g,甘草4.5g,水煎服。
又乌头分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属卡氏乌头,主要在四川栽培。草乌属北乌头等,在各地野生,川乌和草乌的成分用途大致相同,但草乌的毒性和功能较强。
光音流“药材库”中如何查找---附子中华古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药理也是随机应变,千变万化。我们无法辩证时,建议咨询医生意见,谨遵医嘱。光音流简介光音流量子中医,全称:光音流?量子中医远程共振系统。它是中医划时代的创新黑科技,是量子物理学和古中医的完美结合。它改变了中医的常规手段,不需要实际服用中药和针灸按摩理疗,就可轻松实现身体的保养和调理。使用时,只要在光音流系统内选择需要的中药材图片、人体经络动画图片等载体,与使用者录存的声音信息产生共振,就可达到实际口服中药和针灸按摩理疗基本相同的功效,从而达到调理和保健的效果。而且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您的手上有光音流,只要录存有患者的声音,无论患者在任何一个地方,您都可以为他调理保健,患者不需要佩戴设备。您和患者之间也不需要连线,可以自由活动,生活工作完全不受影响。光音流独特优势1.不需要口服中药,没有麻烦和痛苦;不用担心药材的质量问题,不耗费实体药材,无医疗垃极,环保节能救地球。2.远程作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远程作用,即使远隔万里依然能够即时关爱父母和家人。3.方便即时,自动运行,不占用时间,节省人力、时间和精力,生活工作不受影响。4.简单、易学,20分钟即可掌握操作,经简单培训中医小白也可轻松学会常见健康问题的自助处理,避免小病拖成大病。5.便于中医实践,方案可及时调整,既可及时灵活应对症状变化,又可快速验证方案效果,便于学习、实践中医,提升中医辨证水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