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环保高压政策的影响下,河砂已经或正在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机制砂,有石屑、山皮石、各种下脚料……。质量千差万别,只有想不到,没有见不到。
《建筑用砂》(GB/T-)把由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和混合砂都称为机制砂,执行机制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其中,机制砂定义为“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混合砂定义为“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一)机制砂的基本特性
机制砂是利用当地材料或生产粗骨料的剩余料,用制砂机生产制得。因此,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调整机制砂的细度模数、粒形和级配。机制砂是由机械破碎制成,其粒形多呈三角体或方矩体(有些片状颗粒较多),表面粗糙,颗粒尖锐有棱角,这对骨料和水泥的粘结是有利的,但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利,特别是对于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可引起严重泌水现象。
机制砂目前基本为中粗砂,细度模数一般在2.8~3.5范围,机制砂中>2.36mm和<0.15mm的颗粒偏多,而中间颗粒偏少(尤其是0.3mm~1.18mm),<μm颗粒太少,级配不合理,有时某一粒级断档,混凝土和易性变差。机制砂石粉是石料在经除土处理后,加工机制砂过程中形成的粒径75μm的粉体物质,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完全相同,与泥粉的成分完全不同,适量的石粉可弥补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和易性差的缺陷。但75μm石粉太多,混凝土用水量可能增大,强度降低,收缩增大。
对不同种类机制砂试验对比,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种类、不同产地、不同质量的机制砂,为生产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不同种类的机制砂压碎值差别很大,混凝土生产时要分别堆放,区别使用。
(2)不同种类的机制砂吸水率随着砂的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含泥量的不同差异也较大,其石粉含量和含泥量越大吸水率也越大。
(3)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大多在2.8以上,这一指标受到采石场、制砂厂加工工艺、筛网尺寸选择、磨细成本影响。
(4)机制砂的级配较差、曲线明显偏离曲线Ⅱ区以外的,相同混凝土配合比相容性初始受粗颗粒影响流动性较好,经时损失后受细颗粒物质影响变化较大,不利于混凝土生产控制。
(二)机制砂应用
从机制砂的选择和使用来看,应多了解各砂厂的原材料来源及质量控制情况,通过试验对质量进行评估,确定量大且质量稳定的砂厂为主要供应商。供应紧张时,可采用其他砂厂砂与之复配使用,具体使用比例根据砂的质量(细度模数、含泥量、级配)以及砂的供应量来确定。改进人工采购模式,预防砂源质量不可控,一车一样,进场检测、混凝土生产难度大。加强砂试验、试配工作,多验证不同含泥量砂的配合比,确定不可控的砂进一步严格控制。根据砂的质量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控制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强度。生产时,加强不同砂的检测,如含泥量、含水率控制,保持水胶比在可控范围内波动。开盘根据测定的含水率及确定的搭配比例进行生产,生产时可以变动外加剂掺量使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满足施工要求。
(1)选用机制砂作为混凝土用砂,宜选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6~3.0为宜;机制砂石粉中的亚甲蓝值控制在MB值<1.4,强度等级C50以上,亚甲蓝值<0.8;机制砂石粉含量控制在小于10%,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石粉含量可以控制在15%以内;砂的吸水率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不宜超过2%。
(2)采用同一配合比,同一批次的水泥、粉煤灰和机制砂,将不同批机制砂作为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生产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3)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确保不同种类、来源的机制砂应分开堆放,为方便生产控制,可采用两种砂按照比例复配模式进行生产,做到质量可控。
(4)砂率、外加剂掺量实时控制,避免砂率调、外加剂用量大幅度调整造成混凝土拌合物泌水、离析、泵送困难。
(5)现场混凝土技术人员进行交货服务,对混凝土泵送状况、混凝土浇筑过程、拆模养护过程及硬化后混凝土检测分析评定进行全方位控制。
(三)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所使用的原材料,考虑机制砂的吸水率,避免用水量选择不准确造成混凝土生产时坍落度损失难以控制,以及生产中用水量超出设计值导致水胶比增加,混凝土强度降低。机制砂细度模数偏大或者质量波动比较大时,可采用两种砂复配使用,相互调节,确保两种砂复配后的细度模数不超过3.0、颗粒级配曲线在中砂Ⅱ区范围内。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石粉变化,混凝土浇筑方式、运距等因素,防止出现拌合物异常情况,如,砂率稍小,混凝土容易出现离析、泌水,砂率偏大则表现粘性过大、流动性差。机制砂混凝土砂率和外加剂用量的设定应有利于控制施工条件、运输造成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问题。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也要注意骨料级配的调整,降低空隙率,这一点对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工作性更有利,合理的粗骨料级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四)两种特殊的机制砂
(1)山砂
这种砂多以山皮石为原料进行破碎,由于长期风化,表面泥含量比较多,破碎后不进行水洗,因含泥量严重超标,基本无法使用。山皮石生产的机制砂水洗后,造成细颗粒偏少,粗颗粒太多,单独使用配制混凝土粘聚性、保水性差,易离析、泌水。风化山砂的风化颗粒含量超标,坚固性差,压碎指标不合格,甚至用手可以掰开。再加上吸水量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损失异常,难以控制,用水量超高,混凝土强度偏低一、两个等级。使用山皮石机制砂生产的混凝土质量控制难度大,不建议使用。迫不得已使用建议先试验,再使用。
(2)碎石厂石屑
石屑是碎石生产的下脚料,受母岩影响较大。碎石生产设备的选用和是否整形对石屑的粒形影响明显,一般存在粒形差,级配差,通常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少”,配制混凝土难度大。碎石厂采用水洗工艺对石屑进行清洗,水洗的方式可以降低泥含量的危害,但也洗掉细颗粒使砂级配变差,同时冲洗时使用絮凝剂对混凝土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有时变得难以控制。石屑水洗以后成分依然复杂,即使亚甲蓝MB值满足要求,因外加剂的吸附不同,对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也是不同的,也应该加强混凝土试验,同时在混凝土运输车上配备外加剂方便现场调整。石屑生产混凝土的波动性比较大,生产过程控制难度高,因此要求搅拌站在原材料进场检验、出厂检验、现场跟踪等环节需要混凝土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控。干法生产的石屑石粉含量偏高,含泥量受母材品质差异影响而千差万别,在混凝土生产采购中难以控制,且质量隐患大。
砼话一块钱,也是很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