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精彩
野鸡河畔的风吹弯了树木,打在石头上也呼呼作响,年轻的驻村干部葛霖顶着骄阳迎着风,迈着不知疲倦的步伐,像往常一样,来地里看看、到寨子逛逛、去农户家中坐坐。
自从阴底乡对河村来了位研究生驻村干部,这里路通了,产业有了,村庄美了,干群关系亲密了,老百姓的干劲足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从区自然资源局到对河村担任第一书记,是组织安排的任务。来到村里,葛霖只是努力地完成任务,但不曾想这个村却因他的到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三得”工程激发乡村活力
“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的是贫瘠的贵州,但地处喀斯特地貌、到处是石漠化土地的对河村甚至“一水一分田”也谈不上,全是山地、沙地、石地。
年初,葛霖来到对河村时,该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尤其是聚居着余户村民的陶家寨苗寨只有一条通组路,其余都是崎岖坎坷、乱石遍布的山间小道,土地撂荒随处可见。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看到一块块撂荒的土地,葛霖心里不是滋味,心想要改变这里的生产生活面貌,就得从修路着手。
“怎么把路修得既好又快,我的专业也许能够发挥作用。”葛霖发挥他的专业优势,经过3个月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年5月,将对河村陶家寨年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向上级申报,当年8月获得了审批立项,万元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直接划拨。
去年,1.6公里长、3.5米宽的3条交错在村寨的生产、出行便道相继被打通,村里彻底变了一番模样,村民们将土地整治项目形象地称为“三得”工程。
得基础设施建设——
路,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以前没有修路时,种庄稼的粪都用人背马驮,半个月也背不完。现在路修好了,用个小车车一天就解决了。”如今,村民祝海一样是庄稼农,但不再为种庄稼叫苦。
得劳务报酬——
早在年,对河村就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可是2年多以来,合作社一直有名无实,是一个实打实的空壳合作社。
让合作社“活”起来,葛霖依托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通过村里合作社组建施工队,施工队全是村里人,很多贫困户也积极参与务工,项目建设务工费一分也没有外流,全部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流进群众的腰包里。
得耕种效率——
“藏粮于地就要求提高土地耕种效率,在山区首当其冲是要保障土地耕种方便。”葛霖说,土地好种才能不撂荒,把生产便道打通,土地整治实现从“大而泛”到“小而精”的转变。
道路通则百业兴,“三得”工程让对河村得到的岂止这些。路通了,村民们种植的农产品品种丰富了,从单纯的玉米、土豆变成了现在的大豆、辣椒、萝卜、大蒜等多品种种植;路通了,地更值钱了,茶叶、刺梨、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相继在对河村得到发展;路通了,山里人出得去,山外人进得来。
更重要的是,交通的便捷促成“筑巢引凤”效果,很多致富能人纷纷回乡搞投资、做项目、谋发展,对河村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被激活,更大的改变正在路上。
是书生也是武将
读书,读着读着就改变了命运。
葛霖在对河村驻村,喜欢教导孩子们多读书,他向来是拿自己当教材,这并不是在人们面前炫耀,而是他自己就是一本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活教材。
“我小时候成绩不好,是父母的不放弃和老师的用心教导才让我爱上读书的。”葛霖说。
后来,他顺利考上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区自然资源局工作。
葛霖本是个农村家庭的苦孩子,他常常会跟村里的大人小孩讲,不读书他可能不会从一个农村娃逆袭到城市生活,更不会有现在的好工作。
读书,是一段幸福的旅程;教人读书,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葛霖不时会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钱给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还会特意购买一些笔和本子送给孩子们。在每个笔记本上,他都良苦用心地写上一段段鼓励的话:“读书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就是最好的方法。”“坚强的毅志力是求学路上的必备良药,唯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到达知识的彼岸。”……
现在的对河村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以前很多夫妻同时外出务工的家庭现在也都留下一位家长在家里照看孩子读书,“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在这里落到实处。
是书生,也是武将,在脱贫攻坚的战场,葛霖不弃笔也“从戎”。
“发展产业,是最有效的脱贫方式。”葛霖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目前,对河村发展了中药材黄精、独角莲亩,刺梨亩,脆红李亩,茶叶54亩;“短平快”产业萝卜亩、大蒜亩,还充分利用政策为老百姓争取到土地补偿金。
日照充足,气温适宜,米平均海拔的对河村在产业发展上大有可为。
“我们规划在海拔米以下的地方种植红花桃、百花桃以及脆红李,以采摘方式搞乡村旅游。在海拔米以上的地方种刺梨和花椒,因为村里石漠化土壤适合花椒生长。”葛霖一张蓝图绘在对河村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只为让这片土地瘠而不贫。
思考出点子行动出“果子”
驻村帮扶,是一场智慧、勇气、毅力与贫困的较量。葛霖知行合一,充分结合对河村实际情况,利用当地资源,有思路、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驻村帮扶。
——借钱生钱,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出的点子。
对河村是年底脱贫摘帽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也因此获得了8万元发展经费。在实施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时,葛霖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6万元借给施工方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借钱生钱。
“项目验收合格,中央财政资金拨付下来以后,这6万元钱一分不少地归还村里,然后村里面还以不低于百分之七的年利率从中抽取利息分红。”葛霖用滚雪球的方法让对河村集体经济越滚越大。
——以身作则,为提升党员形象出的点子。
交流和沟通是扶贫工作的第一步,打开群众的心门,从思想和心理上拉近距离,葛霖来对河村做的第一件事是与群众交朋友。
“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党员,必须言出必行,做事经得起群众考验。”树无私奉献形象,立公平正义大旗,继艰苦奋斗作风,要求别人做的,葛霖自己先做到,村班子成员再也没出现“老思维套新政策”的吃、拿、卡、要、瞒现象,事无论大小,坚持做到公开透明、群众参与、接受监督。
干部一心为民,村民认可干部。久而久之,对河村形成了村里决定的事群众件件支持、群众想办的事村里件件落实的良好局面。而且,年以来,5位村民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年有5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基层党组织堡垒进一步增强。
——示范带动,为改善村容村貌出的点子。
“村看村,户看户。”这并非一句空话,认真落实,其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对河村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就是最好的验证。
初来对河村,葛霖感受到的不光是贫穷落后,还有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面貌。“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人畜共生,环境卫生一度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硬伤。”葛霖深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不能一蹴而就,他见招拆招,出了让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点子。
定期评选卫生文明模范家庭,给予高度荣誉和适当奖励,以文明植入方式改变群众的生活、行为和卫生习惯,两年来,对河村不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卫生文明模范家庭,整个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卫生不干净,外人来到我们村我们都觉得脸上无光,卫生搞好了,我们在村子里走走逛逛心情都要好得多。”李德勇是村里的老牌卫生文明户,邻居们有样学样,卫生习惯也逐渐赶上了他。
大事小事就怕“认真”二字,凡事只要认真起来,不能尽善尽美,也能成效斐然。思考出点子,行动出“果子”,葛霖的驻村帮扶带着思想的光芒、担当的情怀、作为的态度。
两年多以来,为对河村新增硬化道路12公里,让25户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将老百姓的取水距离从1公里缩短到几十米……写在纸上的是一件一件的小事,可落实在行动中的却是一件一件的难事,葛霖曾费尽了心思与口舌,甚至有村民和他争执得面红耳赤,但这些都没动摇他把事做好的决心。
在对河村,葛霖的身份是“葛书记”,但更是孩子心中的“大哥哥”、老人眼里的“好小伙儿”年轻人称赞的“真弟兄”。
审核:汪育会
校对:罗晓珊
编辑:吴禹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