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指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痛,有时伴有面肌痉挛,多发病于40岁以上患者,多数病患为单侧性。本病属于中医学“面痛”、“偏头痛”、“头风”、“面风”、“齿槽风”范畴。现将我师诊治三叉神经痛的诊治经验整理如下。
一、针对外感与内伤致病之因,结合兼夹邪气为患的不同,分型施治
(一)风寒伤络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常因偶受风寒引发,惧怕风冷刺激,得热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15g,荆芥10g,白芷10g,羌活10g,细辛3g,防风10g,蔓荆子10g,蜂房5g,甘草6g
加减:阳虚恶寒较甚加麻黄、制附子;夹痰湿者加姜半夏、制南星、白附子;颜面肌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僵蚕。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太冲、翳风、曲池、外关、风池、大椎。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二)风热伤络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有灼热感,常因遇风得热而诱发,口苦口渴,便干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痛。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15g,白芷10g,生石膏(先煎)15g,细辛3g,菊花6g,荆芥10g,薄荷(后下)10g,蔓荆子10g,丝瓜络10g,甘草6g
加减:热象较甚加连翘、黄芩、炒山栀;口渴便干结者重用石膏,加玄参、天花粉、酒军;抽搐甚者加羚羊角、全蝎、僵蚕。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太冲、翳风、内关、三阳络、风池。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三)风痰袭络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重昏蒙,胸脘满闷,口角流涎,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代表方:芎辛导痰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川芎15g,细辛3g,制南星6g,半夏10g,白附子10g,炒白术10g,天麻10g,僵蚕10g,全蝎6g,丝瓜络10g
加减:颜面肌肉抽搐甚加蜈蚣、地龙;病久入络瘀重加桃仁、红花、鸡血藤;纳食差加山楂、神曲、麦芽。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太冲风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四)胃火上炎
证候特点:常因过食辛热炙煿食物诱发,颜面阵发剧痛,面部灼热感,甚则胀痛如裂,面红目赤,口渴口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燥,脉洪数。
治法:清泻胃火,通络止痛。
代表方:清胃散合芎芷石膏汤加减。
黄连10g,生石膏(先煎)30g,升麻10g,生地13g,知母10g,赤芍10g,丹皮10g,川芎6g,白芷10g,生甘草6g
加减:热甚津伤者加玄参、石斛、麦冬、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玄参、酒军、枳实;上焦有热者加连翘、牛蒡子、菊花、薄荷;颜面肌肉抽搐者加钩藤、地龙、全蝎。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太冲、内关、足三里、太溪、内庭。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五)肝火上炎
证候特点: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颜烧灼感,甚则胀痛如裂,头晕目赤,烦躁易怒,耳鸣口苦,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肝泻火,通络止痛。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13g,柴胡6g,当归10g,赤芍13g,蜂房5g,细辛3g,生甘草6g
加减:肝火炽盛加夏枯草、菊花、蔓荆子;痛剧面肌抽搐加羚羊角、地龙、钩藤、全蝎;便秘者加酒大黄、枳实、牛膝;口渴甚者加玄参、天花粉。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太冲、风池、行间、内庭、翳风、太溪。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六)瘀血阻滞
证候特点:常见于病久或外伤术后患者,颜面阵发剧痛,痛有定处,痛如锥处或刀割,痛处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祛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10g,赤芍10g,红花10g,川芎10g,桃仁13g,细辛3g,天麻10g,全蝎6g,甘草6g
加减:面肌痉挛抽搐重者加地龙、蜈蚣、龙齿;偏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偏于血虚者加熟地、制首乌、白芍;寒盛者加桂枝、制附子;热盛者加丹皮、生地,去细辛。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颥、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三阴交、血海、太冲、肝俞、膈俞。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七)阴虚阳亢
证候特点:平素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口舌干燥,常因思劳过度而引发颜面阵发剧痛,急躁易怒,口渴,眼目干涩,失眠多梦,舌红欠津,脉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止痛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大补阴丸加减。
天麻10g,钩藤13g,珍珠母30g,生石决明30g,熟地13g,赤芍13g,白芍13g,龟甲13g,知母10g,黄柏6g,络石藤10g
加减:面肌痉挛抽搐甚加全蝎、地龙、蜈蚣;阴虚内热重加天冬、玄参、生地、丹皮、丹参;大便秘结加生首乌、玄参、枳实、酒军。
针刺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上颌痛:四白、颧髅、上关、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夹承浆。另加合谷、三阴交、太冲、太溪、阳陵泉、肝俞、肾俞。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二、治法当以止痛为要,通络止痛法贯穿治程始终
本病初期多为风夹寒热,痰邪阻滞经络或由肝火胃火上扰清窍而致病。多为实证,病久不愈,久病入络,瘀阻脉络,伴见气血亏虚、肝阴不足之虚实夹杂证。但此病无论在病之初期或后期均表现疼痛为主要证候,治疗当以止痛为要。因此,应针对“脉络痹阻”、“不通则痛”之病机特点在治程中始终贯穿通络止痛治法,故方中常辨证选用疏风通络或活血止痛以及虫类搜风剔络药。
疏风通络药常选用羌活、荆芥、防风、蔓荆子、藁本、升麻、白附子、白芷、细辛。
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有较强的祛风散寒止痛作用。《本草新编》云:“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生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细辛有通络散结,宣泄瘀滞而止痛的效果。药理药效证实细辛具有镇静解热,镇痛作用,故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对风寒、风痰伤络或血瘀阻络证常取用。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疗三叉神经痛必须用活血通络药。活血通络药常选用当归、丹参、红花、川芎、乳香、没药、元胡。治疗三叉神经痛,川芎活血通络药最为常用,因为川芎为血中气药,辛窜走上通血脉为除头痛良药。《神农本草经》日:“主中风入脑头痛。”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川芎含有生物碱挥发油,有解痉镇静镇痛作用。
顽疾多瘀血,而邪深伏于里,单用一般活血祛瘀通络药用之未必见效,当配用虫类搜风剔络药直达病所。常用虫类搜风药有:蜈蚣、全蝎、僵蚕、穿山甲、地龙、蜂房。
全蝎善于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玉楸药解》谓其能:“穿筋透骨,逐湿除风”,药理药效证实其有较强的镇痛解痉作用,三叉神经痛尤其病延日久,久病入络,疼痛反复发作,又伴见面肌抽搐常选用之。虫类搜风剔络药,药性极为峻猛,久用易耗气伤血碍胃,也不宜久用,中病即止。取用时应注意配伍益气养血药和健脾和胃药。
三、集中西医之长,采用综合疗法提高疗效
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大多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往往有明确的病因,因此消除病因为主要的治法。如果继发于肿瘤、血管病变等原因,则手术治疗有一定疗效,当为首选方法。因此我们在取用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当首先采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明确诊断,针对三叉神经继发性损害所致疼痛的原发疾病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
而应用药物止痛,目前西药以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为主,镇痛效果也较快,但毒副作用较大,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达到同样止痛效果所需的药物剂量也随着加大,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更大,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因此必须加用中医中药内服及外用药贴敷,加强止痛效果和消除西药的毒副作用。尤其要配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的特色,其镇痛效果已得到公众的认可,在急性期如配合使用针刺治疗可控制神经的感觉癫痫性放电,阻断神经的痛性传导。
在预防发作中,注意减少发作的诱因极为重要,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油炸食品,不吸烟,注意精神调摄,缓解紧张情绪,调节心情,放松对疼痛发作的恐惧,洗脸刷牙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过度疲劳,保证睡眠,这些措施对减少疼痛发作是非常有益的。
四、验案简介
例1:
赵某,男性,56岁,年10月30日初诊。
一年前冬季清扫屋外积雪后先感面部麻木,后右侧面颊部阵发性短暂剧痛,每日发作3~4次,刷牙或有时吃饭时疼痛发作,医院检查诊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予服用卡马西平等药治疗,疼痛显减,一周前深夜外出淋雨,回家后面部剧痛频发,服用原药镇痛效果不如既往明显,而且伴见面部抽动,前来诊治,诊其脉象弦紧,苔薄白。证属风寒外束,寒邪阻络。治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取川芎茶调散加减。
处方:川芎15g白芷10g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桂枝10g细辛3g蜂房5g全蝎6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疼痛发作次数仅每日1~2次而能忍受,面部已无抽动。原方去荆芥,加当归10g,白芍13g,经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按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风”范畴,患者病起于风寒侵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面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经络上犯头面,阻遇清扬之气而面痛发作。取川芎祛风活血止痛为君药,荆芥、防风、羌活散太阳经风,白芷散阳明经风,并用桂枝、细辛祛风散寒,全蝎、蜂房熄风止痉通络,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而获祛风散寒解痉,行气止痛之效,后加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之品,较长时期调治巩固疗效。
例2:
刘某,男性,48岁,年9月2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多年经常头晕、口渴、耳鸣、腰膝酸软,服用西药降压治疗,血压平稳,2年前春季感冒时伴发左侧面部阵发短暂刺痛,一日多次,有时还有面部抽动,经各方诊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疼痛有减,然口渴,大便干结,头晕尤甚,前来就诊,查见:脉象弦细稍数,苔薄舌暗红,欠津。乃属肝阴不足,外风引动内风,阴虚阳亢,肝风上扰清窍,治当滋阴潜阳、熄风止痉通络。取天麻钩藤饮合大补阴丸加减。
处方:天麻10g钩藤13g蔓荆子10g菊花6g决明子15g生地13g丹参13g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5g龟板13g地龙10g全蝎6g牛膝13g络石藤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嘱门诊配用针刺治疗。
服用上方20剂,针药并治后疼痛未作,口渴头晕也宁,已停用西药一周,嘱再服10剂,继续针刺治疗巩固疗效,经治月余,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
本案例三叉神经痛证属外风引动内风,肝阴不足,肝风上扰,取蔓荆子、菊花既能祛外风又能平肝熄风,天麻、钩藤、决明子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丹参、丹皮、赤芍、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通络,病久顽疾,疼痛多年,加用地龙全蝎搜风剔络,重用白芍配龟甲柔肝滋阴熄风,药证相符,而治程中又加用针刺疗法,故病愈甚速。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沈宝藩临证医案集》。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