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病
在肺部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痰病常见病症
咳嗽、喘促(与解表剂联系紧密)
头痛、眩晕(无痰不作眩)、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怪病多痰)
痰的分类
燥湿化痰——湿痰
清热化痰——热痰
润燥化痰——燥痰
温化寒痰——寒痰
化痰熄风——风痰
痰病的组方思路
1.配健脾祛湿与益肾之品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张介宾
2.配理气药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庞安常
使用注意
1.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2.辨清标本缓急。3.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4.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祛痰剂的应用
解表剂+祛痰剂(外感)
补益药+祛痰剂(内伤)
祛痰药
天南星家族祛痰三雄:
天南星(科长,常见用药:制南星、胆南星)
半夏(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京半夏)
禹白附(白附子注:白附子不是白附片)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剂,适用于痰湿症。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或迟缓等。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等为主组成。由于痰湿的形成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而善治痰者又当先治气,故宜配伍健脾除湿及行气之品,如茯苓、白术、陈皮、枳实等。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湿气聚成痰→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恶心呕吐
胸膈痞闷
肢体困重
或头眩心悸
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组方及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半夏+橘红:即为“二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乌梅:敛肺止咳
生姜配半夏:即小半夏汤
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制半夏之毒。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2、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运用
1.本方为治湿痰证的主方。
2.辨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3.使用注意:
a.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b.吐血、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4.加减
湿痰+苍术、厚朴(合平胃散)
热痰+胆星、瓜蒌
寒痰+干姜、细辛
风痰眩晕+天麻、僵蚕
食痰+莱菔子、麦芽
郁痰+香附、郁金
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海藻、昆布、牡蛎
5.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去乌梅)+天麻、白术、大枣
功用:健脾祛湿,化痰息风。
主治:风痰上逆证。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舌苔白腻。
6.导痰汤
本方(去乌梅)+南星、枳实
功用: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阻气滞证
7.金水六君煎
本方+当归、熟地黄
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夹痰证。
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
主治症候分析(胆郁痰扰)
胆为邪扰,失其宁谧
胆怯易惊,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惊悸不安
胆胃不和,胃失和降
呕吐痰涎、呃逆
痰蒙清窍
眩晕、癫痫
组方及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茯苓、生姜、大枣:
健脾渗湿、制半夏毒性、调和脾胃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运用
1.本方为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的主方。(陈潮祖先生认为此方通治三焦痰热)2.辨证要点虚烦不眠,胸闷多痰,
苔微黄腻,脉弦滑。
2.临证加减
若痰热者+黄连
若肝阳偏亢者+白芍、代赭石、石决明、天麻、钩藤
若痰热内扰者+酸枣仁、龙齿
类方比较
二陈汤
以半夏与橘红为伍,善于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湿之标,是治湿痰之总方。
用治湿痰证而见胸膈痞闷,咳吐白痰,恶心呕吐,或瘿瘤,痰核等证。
均可理气化痰。用治痰证而见痰多,胸闷,心悸,呕吐等。
温胆汤
以半夏配竹茹为主,善除痰热,清胆除烦,为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虚烦不眠之专方。
方名“温胆”,实质清胆。凡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恶心,或因痰热而致的癫痫多用。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症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闷烦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眩晕,惊痫等。热痰多因邪热内盛,灼津为痰,或痰郁生热化火,痰浊与火热互结而成。故多以胆南星、瓜蒌等清热化痰药为主,配伍理气药如枳实、陈皮,清热药如黄芩、黄连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等。
清气化痰丸
出自《医方考》
主治证候病机
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
肺失宣降:痰稠色黄,咯痰不爽,气喘,舌红
痰热壅肺:苔黄腻,脉滑数
阻滞气机:胸膈痞满
组方及方解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君胆南星+瓜蒌仁:清热化痰
臣制半夏:化痰散结
黄芩:清热降火
佐杏仁:降利肺气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枳实:降气消痰以宽胸
茯苓:健脾渗湿于下
运用
1.本方为治热痰证之主方。2.辨证要点:
咳嗽,痰稠色黄,
苔黄腻,脉滑数。3.临证加减肺热较盛者+生石膏,知母痰多黄稠气急者+鱼腥草、桑白皮
小陷胸汤
出自《伤寒论》
组方:瓜蒌24克半夏15克黄连10克(辛开苦降)
功效:清热化痰,开结宽胸。
主治:痰热互结。
辨证要点: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苔黄腻。
润燥化痰剂
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症见咳嗽少痰,或痰稠而黏,咯痰不爽,甚则咯痰带血,咽喉干燥,声音嘶哑,舌干少津,苔干,脉涩等。每以润肺化痰药如贝母、瓜蒌等为主组成。燥痰多由燥邪伤津,炼液为痰所致,且燥易伤肺,因此,常配伍生津润燥药物如天花粉、麦冬以及宣肺理气之品如桔梗、杏仁等。代表方如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散
出自《医学心悟》
主治证候病机
燥热灼津成痰,燥痰阻肺,肺失清肃。
燥痰阻肺,肺失清肃:咳嗽,上气喘促。
燥热津伤:少痰,涩而难出,咽喉干痛,舌质红,苔干,脉数。
组方及方解
君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臣瓜蒌:清肺化痰,滑润通肠,导痰浊下行。
佐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化痰。
配伍特点
川贝母+瓜蒌+清润化痰之力增
诸药相合,清润宣肃,化痰止咳,使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权则咳逆自止。
运用
1.本方为治燥痰证之主方。2.辨证要点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舌红苔干脉数。
3.临证加减若风热犯肺+桑叶、杏仁、前胡、牛蒡子若燥热较甚者+玄参、麦冬、知母、芦根若兼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沙参、麦冬、白茅根、仙鹤草痰粘涩而难出者+胆南星、海浮石
温化寒痰剂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喘咯痰,色白清稀,遇寒加重,胸膈满闷,食少难消,口淡不渴,脉沉迟滑。寒痰多由阳虚生寒,水湿不运,寒与痰浊凝之所致。临证常以温化寒痰药如干姜、细辛、白芥子、半夏等为主方。代表方为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出自《金匮要略》
主治证候病机
寒痰或寒饮证。
寒饮停肺。
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喜唾清涎
痰饮内停,阻滞气机: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
组方及方解
君干姜:温肺散寒以化饮
臣细辛:温肺散寒,温化寒饮。
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五味子:温敛肺气而止咳。
使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
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散一收,使散寒化饮而不伤正,敛肺止咳而不留邪,相反相成,增强温化痰饮之力。
运用
1.本方为治寒痰之主方。2.辨证要点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闷喘逆、舌苔白滑。
3.临证加减:若痰多欲呕者+半夏
若兼冲气上逆者+桂枝或沉香
类方比较
小青龙汤
以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配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故功效上,外能散表邪,内能温肺寒,属内外并治之剂。用治外有风寒,内停水饮之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咳喘,痰多清稀,肢体沉重等证。
均能温肺化饮,平喘止咳。用治寒饮停肺之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胸膈痞闷,舌苔白滑等证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
以温肺化饮为主,温化并行,而无解表之功,专治寒饮犯肺之里证。凡咳嗽,痰稀,口淡者多用之。
流长阁
本文来自“积善公益中心”,著作权属于原作者,特表感谢,转载请标明出处,我们分享此文目的仅在于传播和学习研究,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流长阁阁主或者留言。Email:zyjj
.新疆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癫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