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是唐朝的藩属国,大諲譔时期的渤海国因为唐朝的灭亡而失去了一直以来的强大依靠,当时在东北地区除了渤海人、高句丽之外,在西部还有契丹、奚等,北部有室韦,东北部有黑水靺鞨的各部。唐廷为了管辖渤海国,设置了渤海都督府。
在唐灭亡前,渤海国与唐王朝一直保持着朝贡的关系。唐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渤海国为了寻求稳定的靠山与联盟、刺激经济发展,也一直朝贡着后梁、后唐。
一、渤海国朝贡后梁
唐朝正式覆灭之后,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这是五代中的第一个朝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后梁开平初始时期,正是大諲譔上位不久之时,失去唐朝重要靠山的渤海国王自然知晓与后梁维持关系的重要性。于是在后梁存续的整段时期内均朝贡后梁,与其维持同周边的交往关系,俯首称臣,据史书《文献通考》记载,渤海国向后梁先后朝贡四次。
“梁开平元年,王大諲譔遣王子来贡方物,二年,三年及乾化二年,俱遣使来贡”可以看出在后梁建立之初,大諲譔便已经认识到维护好与后梁的关系对于渤海以后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于是自后梁建立以来,渤海国分别派遣王子,使者等带着贡物到后梁朝贡称臣。表明大諲譔时期渤海国的同周边的交往策略还是基本延续先王们的周边的交往理念—依附中原王朝。
据《册府元龟》记载:“五月,渤海王子大昭顺贡海东物产。”开平元年五月,渤海国即派遣王子大昭顺及官员专程携带海东特色物产去后梁朝贡表忠心,求依附,这是渤海国对后梁的第一次朝贡,足以见得大諲譔时期的渤海国想要依附于后梁的强烈愿望,后梁初建政权即派王子朝贡,可见其重视程度之深。也可从侧面表现出大諲譔的危机意识还是有的,并没有无所作为,起码延续了先王们的同周边的交往经验,懂得依附强者。
大渤海国的第二次朝贡据《新五代史》中记载:“二年春正月丁酉,渤海遣使者来。”即开平二年正月,大諲譔又派使者去后梁朝贡。大諲譔积极与中原政权联系,不敢懈怠。另外,不仅只有渤海前来朝贡,唐朝灭亡后,其他部族如契丹等也都在寻求强有力的外援帮助,“开平年间,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来。”
在后梁建立之初,开平戊寅时,渤海、契丹均来朝贡,可见当时周边民族部落均重视与后梁的关系,这不仅是各国间的策略默契,更是各国间的暗中较量,都欲意和后梁建立友好关系,使其成为其后盾,也为拓土开疆打下基础。而大諲譔也自然跟随这种时代趋势,欲依附后梁建立强大联盟。
渤海国的第三次朝贡在开平三年,派遣使者前去后梁。据《册府元龟》记载:“三年三月,渤海王大諲譔羌其相大诚谔朝贡,进貂鼠皮、熊皮等。”开平三年,渤海这次派遣的使者为大諲譔王的丞相大诚谔,也属于位高权重,皇亲国戚的大氏一员,可见对后梁朝贡的重视程度之深。这里提及了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皮草等,其中皮草为海东特产貂鼠皮,熊皮等。
渤海国的第四次朝贡,据史书《册府元龟》记载:“乾化元年八月,渤海国遣使朝贺且献方物。”乾化元年八月,大諲譔派遣使者不仅朝贡献物,更是来表祝贺。联系愈加紧密。
渤海国的第五次朝贡,据史书《册府元龟》记载:“乾化二年五月,渤海王大諲譔差王子大光赞景弟表,并进方物。”乾化连续两年进贡后梁,乾化二年大諲譔派王子大光赞,景弟表,一起进贡渤海物产。
大諲譔时期渤海国对后梁的朝贡,史书所记共有五次。在《新五代史》中所记载知,大諲譔时期渤海国的朝贡贯穿于整个后梁:“其贵族姓大氏,开平元年,国王大諲譔遣使者来,訖显德常来朝贡。其国土物产,与高丽同。諲譔世次,立卒,史失其记。”渤海贵族大氏,从开平元年起直至后周显德,均向中原政权献贡。
这里也提到了渤海的物产,只说了与高丽物产相同,可能是地缘相近的缘故,物产也类似。基本为鹰、海豹皮、貂鼠皮、熊皮、虎皮、玛瑙盃、人参、松子等土特产品,这些产品丰富了后梁的宫廷贵族的需要,后梁也适时予以回赠,大部分都是些农产品,纺织品,和金银器皿,这些礼物也同样丰富了渤海王室贵族的生活。
二、渤海国朝贡后唐
后唐建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占中原面积最广的政权,同光二年,李存勖灭后梁,沿用唐为国号,定都洛阳,建立后唐。
据《新五代史》记载:克用还军云阳,请击茂贞,昭宗慰劳克用,使与茂贞解仇以纾难,拜克用“忠正平难功臣”封晋王。
由此可知,其父李克用早在唐朝灭亡前的唐昭宗大顺二年,就被封为晋王,建立前晋,割据河东。“五年正月辛卯,克用卒,年五十三。子存勖立,葬克用于雁门。”同光二年,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登上王位。不到十年便灭亡了后梁,建立后唐。自后唐建立以来,渤海国王大諲譔在位期间共派使者去后唐朝贡五次。后唐是渤海国在唐王朝后第三个朝贡的中原政权,在渤海同周边的交往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渤海国对后唐的第一次朝贡,据《新五代史》记载:“乙卯,渤海国王大諲譔使大禹谟来。”同光元年,即乙卯年正月,后唐庄宗李存勖继位第二年初,大諲譔立即派王子大禹谟前来朝贡称臣。后梁灭亡,依旧称臣于下一个中原政权,这正是渤海国的传统同周边的交往战略。
由于对唐朝的长期依附,使得渤海国产生了对中原的先进文明的向往,在唐朝灭亡后,大諲譔也向后梁、后唐派遣使者。在进贡当中,第一次朝贡均派遣王子来昭贺称臣已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也表达了对中原政权的尊敬与爱戴。
渤海国对后唐的第二次朝贡,据《册府元龟》记载:“五月,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姪元讓贡方物。”同光二年,也就是同样在后唐新帝即位的第二年,距离上次进贡仅距离四个月。大諲譔又派遣其侄子大元让朝贡地方特产以表臣服,大元让属皇亲国戚,足以见其重视程度。而朝贡的间隔如此短,也能看出渤海国末期的危机情况,对于契丹崛起的恐惧,急于找寻强大靠山而加强与后唐的联系之意图,只可惜五代十国时代战乱纷争,后唐也自顾不暇。
渤海国对后唐的第三次朝贡,据《册府元龟》中记载: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裴璆贡人参、松子、昆布、黄明細布、貂鼠皮被一、褥六、髪、靴、革、奴子二。
同光三年,二月冬末之时,此时的渤海受契丹的威胁严重,急于向后唐寻求帮助,所以在二月冬季之时不顾寒冷向后唐进贡,根据以往渤海进贡时间除新帝继位则年初来访贺之外,均在三至八月前来朝贡。因为渤海处于北寒之地,年中时稍微温暖些,而二月的天气正值凛冽之时,大諲譔依旧向后唐朝贡,可见契丹崛起的威胁让大諲譔乱了阵脚,急于寻求外援。
大諲譔遣使裴璆向后唐进贡特产礼物,裴璆在末王大諲譔时期官任文籍院少监,继为政堂省信部少卿,是位高权重之人。在大諲譔元年及十三年,两次出使日本,同样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同周边的交往的官员,后唐建立以来连续两年不间断朝贡,分别派血亲侄子和重要官员来访,其重视程度至深由此可见一斑。
朝贡的物品内容主要还是渤海的特色物产为主,加之一些手工皮毛制品,还有人参,松子,昆布,黄明细布,用貂鼠皮做的被一张,以及六张被褥,貂鼠毛绒,皮靴,皮革,两个奴仆。
渤海国对后唐的第四次朝贡。据《册府元龟》记载: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大陈林等一百一十六人朝贡,进人参、昆布、白附子及虎皮等。天成元年,明宗李亶即位,新任君主上位,渤海国上贡于后唐,在四月遣使大陈林,大陈林为渤海国总王,也属皇亲国戚,地位高。以大陈林为首的一百一十六人贡,人参,昆布,中药材白附子,以及皮草虎皮等,与之前进贡的物产无明显差异。此次朝贡《新五代史》中也有大致叙述:“甲寅,大赦,改元。渤海国王大諲譔使大陈林来。”
大諲譔对后唐的第五次朝贡,据《册府元龟》记载:“天成元年七月,渤海国使大昭佐等六人朝贡。”距离上次朝贡仅不到三个月,天成元年七月就又来后唐朝贡,看时间渤海此时与契丹关系紧张,于是想要寻求援助。
所以大諲譔派遣大昭佐等六人来后唐朝贡,大昭佐属皇亲国戚,也是尊贵。时间间隔短可见事态紧急,契丹与渤海剑拔弩张,据《辽史》载:“天显元年春正月己未,白气贯日。庚申,拔扶余城,诛其守将。”契丹已占领扶余城,渤海自知实力不如契丹,于是来向后唐寻求帮助。
总结
可见后唐同光年间,天灾人祸,君主昏庸,士兵无力打仗,自身难保,更无法为渤海提供军事保障。
渤海灭亡之时,后唐也无法向渤海提供军事支持,自身实力远不如唐朝,但渤海国对后唐朝贡,还是有利于稳定整个东亚及周边部族,毕竟后唐再虚弱也占地广阔,疆域为五代时期最大。渤海靠着对后唐的依附,延续了渤海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大諲譔对于政权的存亡还是做出了努力,同时也加强了与后唐中原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