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低治愈率的特点。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治疗,一直是中西医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医治疗脑瘤多从肝肾入手,运用祛风药、化痰药、通路药……”
01
—
什么是脑瘤
脑瘤分为颅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肿瘤和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原发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胎组织等。脑瘤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低治愈率的特点。
中医古籍中无“脑瘤”这一病名的记载。中医历代文献对于脑瘤虽无系统记载,但有对肿瘤压迫或损害神经系统产生的头痛、呕吐、复视,乃至影响机体正常运动、瘫痪、昏迷等症状的相关论述,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脑瘤归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呕吐”、“眩晕”、“真头痛”、“中风”等病症的范畴。
02
—
对脑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脑瘤的病位虽然在脑,但与肝、肾、脾等脏腑有关,三脏功能失调,影响及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因而湿、痰、邪内生,日久化热,积久酿毒,痰毒互结,夹风上窜,格阻脑内,引发肿瘤。脑瘤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内脏功能失调有关,寒凝毒侵,痰湿蕴毒,痰毒互结犯脑为发病主要原因,脑络虚损为其主要病理机制,虽病位在脑而其症候在全身。
(一)脑瘤与主要脏腑的关系1.脑瘤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肾为水脏且寓元阳、元阴,元阴是人体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起到滋养和濡润作用。元阳是人体阳气之根本,对各脏腑起到温煦和生化的作用。父母肾精不足,导致子女肾虚;年老体衰,肾气衰退;各种慢性病随着病程的延长,“久病及肾”,肾虚逐渐显现。当各种原因导致肾脏亏虚,脏腑功能渐衰,机体内环境失调,水津输布失常,痰浊内生,胶着不化,上则损伤脑髓,发为脑瘤。
2.脑瘤与肝的关系:“足厥阴肝经上行达脑”。肝属性为木,主升、主动,其气类火,又为阴中之阳脏;若从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而言,则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肺为肝之主(克者),脾为肝所胜,故肝与五脏等均有密切关系。肝之为病,病机虽然庞杂多变,但肝气郁结乃为各种病理机转之根由。肝失疏泄,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受到阻碍,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七情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引起阴虚阳亢,肝气寻经上逆犯脑。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3.脑瘤与心的关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经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故心为五脏之主,神明之所,五脏的盛衰,皆与心脏关系密切。七情所伤,责之于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五脏之志皆由心志所统,心是精神情志之舍,故情志所伤者,必先伤心,进而诱发具有病理基础的绝症。脑瘤的发生与“心主神明”失常有关,可能的过程是心神不明发生于五脏虚弱之先。情志所伤者,必先伤心,进而诱发具有病理基础的绝症。
(二)脑瘤与精、气血及病理产物的关系1.脑瘤与“精”的关系:脑瘤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人的最初生成,首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育而生脑髓。精有清浊,精之清者上奉养髓养脑,精之浊者下行孔道,倘有所染者则清浊混淆,混淆则泌别失调,升降失序,亦可酿而为毒,贻及生成体者,日后必多疾,流于脑髓者亦可留而成脑瘤。
2.脑瘤与“痰”“风”的关系:原发性脑瘤、脑转移瘤的形成,多与“痰”、“风”有关。朱丹溪谓:“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凝结日久生成肿块。《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血脉凝涩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风为百病之长,且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外风、内风夹痰上行入脑成脑瘤。
3.脑瘤与“络脉虚损”的关系:脑瘤形成及脑转移瘤的形成与脑络虚损有关。叶天士曾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学说。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路径,由于外邪、正气不足等因素导致脏腑虚损、气滞血瘀、痰饮内停,最终由于郁积日久,郁结成块,形成病理产物阻滞脉络,脏腑气机紊乱,或气血损耗,导致络气不畅从而出现络脉阻滞,使络脉功能下降,导致局部微环境气血循行受阻,毒物不能及时排除,则为肿瘤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3]。脑瘤的形成与脑络虚损直接相关。正如叶天士所说“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三)脑瘤分期与寒热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脑瘤初期表现头痛、神疲、畏寒,脉涩舌暗,因积以寒留;后期表现头痛目胀,苔少舌红或舌有瘀点,因留久则寒多化热。脑瘤后期蕴毒化热损伤脑络,可出现肿瘤
03
—
治疗脑瘤的方药分析
(一)治疗脑瘤的基本思路脑瘤的发生与先天及后天因素均有关,治疗中以“肝”、“肾”为主线辨证,或调肝、或补肾;以“风”、“痰”、“瘀”为病理基础,“祛风”、“化痰”、“化瘀”灵活运用;以脑络虚损为最终病机状态,巧用辛香“通络”的虫类药。用药配伍中常使用对药,或“寒温并用”、或“协同增效”。诸药相合,共奏祛风、化痰、祛瘀、补虚损、散结通络之功,使脑瘤得到较好控制,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二)治疗脑瘤的用药特点1、祛风药: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药多味薄,可自地升天,风药可上行入头,引诸药直上达病所。如见舌淡红,苔白,脉浮缓,畏寒肢冷,乃寒偏重,可用白芷、威灵仙;若苔少,舌红,口干欲饮,脉数,为热偏重,则用葛根、菊花之属,配天花粉、麦冬、玄参、黄芩等养阴清热之品。
2、化痰药:原发性脑瘤的形成也多与痰有关。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凝结日久生成肿块。故临床常使用白附子、瓜蒌、制胆南星、石菖蒲等化痰散结,其中白附子最具特色:味辛、甘,性温,善散风痰、解毒散结止痛,与僵蚕、全蝎等同用,可散风止痉;合天南星、半夏、瓜蒌,可加强祛痰通络之功;配川芎,可通枯血之经脉。
3、化瘀药:脑瘤主要责之于痰,瘀血常在脑瘤后期有所兼加,处方中活血化瘀药较少。如头晕、头痛、头胀,脉弦,舌黯红、有瘀斑,常用鸡血藤、莪术、水蛭。鸡血藤、莪术活血化瘀同时还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鸡血藤配水蛭既活血化瘀,还可通络。
、通络药:临证治疗脑病最大特点是必用虫类药。虫类药味辛通络,善剔络邪。但虫类药药力峻猛,要考虑患者的体制酌量使用。常用药:蜈蚣、僵蚕、全蝎。其中蜈蚣:辛,微温,有小毒,入肝经,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具有抗肿瘤、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僵蚕:咸,辛,平。归肺、肝、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全蝎:咸,辛,平,有毒,祛风定惊,通络解毒。三药中蜈蚣最猛,全蝎最平,有用全蝎不止之风,用蜈蚣则无有不止。
5、治疗脑瘤常用对药: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二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是连接中药和方剂的重要桥梁,具有结构简单、配伍明确,或“升降通用”、或“寒温并用”、或“协同增效”。
(1)蝉蜕-石菖蒲
蝉蜕味甘,性寒,轻清升散、疏散风热;石菖蒲味辛苦,性温,芳香辟秽、化痰湿、醒神启闭以开窍。二药配伍,一寒一温,寒温并用,并走于上,相辅相成,共奏散风热、开清窍之功,适用于风热夹痰,阻塞清窍所致的脑瘤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等症。
(2)石菖蒲-郁金
两者均可行气化浊、开窍宁神。两药相合,增强行气化痰、通窍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菖蒲通过阻断中枢5-羟色胺(5-HT)的重摄取,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HT增多,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郁金对低张性缺氧小鼠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天麻-钩藤
钩藤归肝、心包经,天麻归肝经。钩藤对天麻归肝经有协同增强作用,两药合用有平肝潜阳熄风作用。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防止失联,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