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学中药白附子

白附子非白附片,美容美白很常见,王莽慈禧都曾用,内服有毒仔细辨。

一,禹白附,关白附,附子,香附子别弄错

白附子又名乌拉花,有禹白附子、关白附子两种。禹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地下块根。

??

关白附子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乌头地下的肥厚块根,主产东北。

??

通常说的附子,是药店通常叫附子,白附片,黑附片,制附片,黑顺片等。

???

而香附子,是莎草的根块,北方很常见的杂草,被称为妇科圣药。当然这是李时珍时代说的,张仲景时代很少用这个。

???

二,独角莲

独角莲有很多别名,野半夏,犁头尖、剪刀草、玉如意、野慈菇、副本一粒红以及白附子、禹白附等入药专用名。不过还是独角莲这个名字比较形象,名字来历看一下图就知道了。

?

汉唐时代用的白附子是关白附为主,后世用禹白附为主,因为两者药效接近但禹白附的毒性要“相对”低一些。

三,白附子的故事

慈禧太后大家都知道的,祸国殃民,但是作为权势滔天的女人,对自己的容颜肯定是相当在意。所以慈禧太后就让做了一个很有名的美容方子玉容散,它的简化版就是现在淘宝店很常见的七子白面膜的来源。

其实七子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相传在元代,张贵妃入宫时曾深得元帝宠爱。但是大多数皇帝和大多数男人都一样,没得到的时候是小甜甜,在一起久了就是牛夫人,后宫佳丽如云,随时间消长,就渐渐被冷落深宫,终日难见君王面。有一天元帝在后宫溜达着玩,发现一个妹子肤白胜雪、容颜姣好在漫步,于是忙召唤驾过来看看要不要临幸一下,仔细一看,有点面熟,再仔细一看,这不是是久未谋面的张贵妃嘛。俗话说一白遮百丑,这时候的张贵妃看起来就更好看了。元帝瞧得目瞪狗呆,心想张贵妃人一白马上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后宫都能这样美白,岂不美哉!遂仔细问,你用什么方法这样白的,是不是用了雌激素或者类皮质激素等这样的东西,张贵妃说冤枉啊,那些卖添加了激素产品的都说自己是纯中药宫廷秘方的,臣妾可没那么傻,我是以七味能美白肌肤且药名中带“白”字中草药(白蔹、白术、白千牛、白芍药、白僵蚕、白芷、白附子)捣碎为末,配制成丸,于瓷器中磨汁涂面,达成美白滋养,嫩面防皱之效。元帝听后十分开心,命后宫嫔妃从此均遵照此方养颜白肤。张贵妃学会了一个成语“为他人做嫁衣”,而那副验方则被收入《御药院方》流传后世,定名“七白膏”。

?

而慈禧太后就比较大方,她53岁觉得自己容颜渐老,就让御医做美容的东西给她,这大清的御医们看病水平不怎么滴,但做美白美容产品还是驾轻就熟,于是就捣鼓出来了玉容散:白牵牛、白蔹、白芨、白细辛、白莲蕊、白茯苓、白芷、白术、白僵蚕、白附子、白扁豆、白丁香及甘松各一两,荆芥、独活、羌活、檀香及防风各五钱,珍珠二分,研成细粉,再加上绿豆粉一两。

注意,这两个方子里面,都有今天的主角白附子。

而特意提到慈禧太后,是因为她除了外用,还内服有白附子的药物。

?

清代慈禧太后面风多年,左侧面部自眼以下,连及颧部,时作跳动,即左侧面神经痉挛。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53岁,10多年未愈。光绪二十八年,除跳动外,出现口歪眼斜,但仍属面部神经痉挛。这时慈禧已67岁。多方治疗到光绪三十二年下半年有好转,各种方中白附子仍是主药。

所以那些说自己是御医传人的,看病水平多半真的不咋滴。

三,白附子药性和作用

《本草纲目》:楚国先贤传载:孔休伤颊有瘢,王莽赐玉屑白附子香与之消瘢。

唐代李珣《海药本草》:白附子,主治疥癣,头面痕,入面脂皆好

外用来说基本就是对应一个白字,美白,去斑之类。而内服,用来治中风,口眼歪斜,风引起的头痛等。

?

至于怎么记,很简单啊,联想到慈禧太后就行了。

外用美白玉容散,七子白方也相通,内服治她脸中风,可惜御医不咋中。

雪妍堂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sz/10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