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肆玖

第十节癌病

癌病是由于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常伴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中的各种恶性肿瘤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也可与积聚、噎膈、瘿病等互参。

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圣济总录》说:“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历代医著中的“积聚”“瘰疬”“噎膈”“癥”“癖”“岩”“菌”“瘕”“瘤”等与癌病有相似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认为“瘤”与“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正气虚”“邪气胜之”有关,记载了昔瘤、筋瘤、肠覃、石瘕、积聚、噎膈等。《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癌病晚期的临床表现。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抵当丸、麦冬汤、旋覆代赭汤、桂枝茯苓丸等方剂至今仍被用于癌病的治疗。

晋唐宋金元时期,中医对癌病的认识日益丰富。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心腹瘕坚方》曰:“凡瘕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瘕有结积,便害饮食,转羸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五瘿、七瘤的治疗方药,对肉瘤提出“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的告诫。唐·房玄龄《晋书·景帝纪》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为中医手术治疗癌病的最早记载。元·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对于指导肿瘤治疗具有较大意义。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是对癌病病机的高度概括。

明清以后,中医对癌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积聚》和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分别提出了积聚的治则治法。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归纳了外科五大绝症,包括“乳岩”“肾岩”“茧唇”“舌菌”和“失荣”,认为由于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而成积聚。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叙》曰:“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创制膈下逐瘀汤治疗腹内积聚。

癌病的发生,多由正气内虚、外感邪毒、内伤七情、饮食失调,或宿有日疾等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郁、血瘀、痰凝、湿浊、毒聚等病理产物,蕴结于脏腑,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

1.素体内虚宿有日疾,久病正虚,邪毒内生;或年高体衰,阴阳失衡,脏腑失调,虚邪郁滞,终致痰瘀互结而成肿块。《医宗必读·积聚》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2.六淫邪毒外感六淫之邪,或烟毒、工业废气、放射性物质等邪毒之气,由外入里,正不胜邪,邪毒久羁,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郁、痰浊、血瘀或邪毒等互结,形成肿块。

3.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饥饱失常,嗜食醇甘、辛辣、腌炸、烧烤,或海腥发物,或食物过热过冷等,久伤脾胃,痰湿内生,浊毒郁热,日久耗气伤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邪毒炽盛,而致癌病。

4.内伤七情情志不遂,七情怫郁,气机郁结,或气不布津,痰湿内生,或气滞血瘀,或郁热伤阴,虚实夹杂,终致痰湿与血瘀互结,渐成肿块。

癌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痰瘀酿毒久羁而成有形之肿块。主要病理因素为气郁、痰浊、湿阻、血瘀、毒聚(热毒、寒毒)。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常见全身属虚而局部属实。发病初期,邪毒偏盛而正虚不显;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多出现气虚、阴伤、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等。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变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不同癌病的病理因素各有特性,如脑瘤常以风火痰瘀上蒙清阳为主,肺癌则多属痰瘀郁热,食道癌、胃癌多属痰气瘀阻,甲状腺癌多属火郁痰瘀,肝癌、胆囊癌多属湿热瘀毒,大肠癌多湿浊瘀滞,肾癌、膀胱癌多为湿热浊瘀等。不同的癌病病变部位不同,如脑瘤病位在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及膀胱癌病位在肾与膀胱等。由于肝藏血,主疏泄,条达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藏元阴元阳,因此各种癌病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癌病的病机转化。由于邪毒猖獗乖戾,最易化热,癌病一旦形成,常迅速生长,结聚成块;痰湿、瘀热、毒蕴,耗损正气,容易走注他脏,恶化迅速,患者常消瘦明显、疲劳乏力、腹凹如舟、面色晦暗、肌肤甲错、饮食量少,累及五脏功能,气血阴阳俱衰,病情危重,预后往往不良,难以根治。

(一)诊断

1.癌病中晚期可出现相关特异性证候表现。由于肿瘤部位不同而主症各异,如脑瘤患者常以头痛、呕吐、视力障碍为主;肺癌患者以顽固性干咳或痰中带血,以及胸痛、气急、发热多见;肝癌患者可见右胁疼痛、乏力、纳差、黄疸等;大肠癌患者可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肾癌患者可有腰部不适、尿血等。

2.病变局部可有坚硬、表面不平的肿块,肿块进行性增大,伴乏力、纳差、疼痛,或不明原因发热及消瘦,并进行性加重,多为癌病诊断的主要参照依据。

实验室酶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或进行胸片、B超、CT、MRI、胃镜、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以及手术或病灶穿刺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癌病的有关鉴别诊断复杂,不同癌病需要与之鉴别的病证不同,具体鉴别要点参见本书其他相关章节内容。

1.气郁痰瘀

临床表现: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胀痛不适,或隐痛或刺痛,善太息,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便溏或呕血、黑便,或咳嗽咳痰,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质暗隐紫,脉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代表方:越鞠丸合化积丸。

越鞠丸由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组成;化积丸由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雄黄组成。前方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后方活血化瘀,软坚消积。若以气郁为主者,加柴胡、白芍、郁金、枳壳、八月札;痰湿重者,合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白芥子、苏子、竹茹、全瓜蒌;如疼痛较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五灵脂、石见穿;肿块明显者,加鳖甲、炮山甲、海藻、浙贝母、土鳖虫。

2.热毒炽盛

临床表现: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发热,口咽干燥,心烦寐差,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或腰酸背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便溏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

犀角地黄汤由犀角(用水牛角代)、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组成;犀黄丸由牛黄、麝香、没药、乳香、黄米饭组成。前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后方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临床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龙葵等。若口咽干燥、干咳者,加南北沙参、天花粉、玄参、芦根、知母;咯血、呕血或尿血,加小蓟、蒲黄、三七粉、白及、白茅根、仙鹤草、茜草根;腑气不通,加生大黄、桃仁、瓜蒌、芒硝。

3.湿热郁毒

临床表现:时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胁痛或腹部阵痛,身黄,目黄,尿黄,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生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前方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后方清热解毒,消散疔毒。如腹痛较著者,加香附、郁金、延胡索;大便脓血黏液、泻下臭秽者,加白头翁、败酱草、苦参、马齿苋;身目发黄、口干口苦、尿黄、便秘者,合用茵陈蒿汤加金钱草、田基黄、白花蛇舌草。

4.瘀毒内阻

临床表现:面色晦暗,或肌肤甲错,胸痛或腰腹疼痛,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痰中带血或尿血,血色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或薄白,脉涩或细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本方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若伴发热者,加牡丹皮、丹参、白薇;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口干舌燥者,加沙参、天花粉、玄参、知母;纳少、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5.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口咽干燥,盗汗,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纳差,大便秘结或溏烂;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抗癌。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

本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组成。如阴虚明显者,加北沙参、天冬、石斛、炙鳖甲;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太子参、白术、仙鹤草;口渴明显者,加芦根、天花粉、知母;咳痰不利、痰少而黏者,加贝母、百部、杏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煅龙骨、煅牡蛎;下利清谷、腰酸膝冷,用四神丸。

6.气血双亏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气短乏力,动辄尤甚,伴头昏心悸,目眩眼花,动则多汗,口干舌燥,纳呆食少;舌质红或淡,脉细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抗癌。

代表方:十全大补丸。

本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黄芪、肉桂、生姜、大枣组成。如血虚明显者,加阿胶、鸡血藤;纳呆食少者,加砂仁、薏苡仁、山楂、神曲、炒谷麦芽;下利清谷、腰酸膝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

2.辨正虚

3.辨邪实

(二)治法方药

癌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证候、实验室检查,以及手术或放化疗前后不同阶段等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重点把握不同癌病及其不同病程阶段中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扶正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祛邪采用理气、除湿、化痰、祛瘀、解毒(热毒、寒毒)、软坚散结等法,并结合所在病位及肿瘤性质,适当配伍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综合治疗。

1.依据病机选方用药除前述证候外,如脾虚湿阻者用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胃阳虚者用附子理中汤;肝肾阴虚用一贯煎或知柏地黄丸;肾气虚弱者用金匮肾气丸;寒热虚实错杂者用乌梅丸加减。风毒选用白附子、蜂房、蛇蜕、地龙、全蝎、蜈蚣等;寒毒选用制川乌、制草乌、肉桂、细辛等;火(热)毒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蜀羊泉、藤梨根、龙葵、石见穿、蚤休、青黛、漏芦、山豆根等;痰毒选用山慈菇、制南星、夏枯草、炙僵蚕、白芥子、葶苈子、桑白皮、杏仁、猫爪草、泽漆、法半夏、旋覆花、昆布、牡蛎等;瘀毒选用莪术、穿山甲、片姜黄、王不留行、凌霄花、水蛭、刺猬皮、蒲黄、桃仁、仙鹤草、薜荔、鳖甲等;湿浊毒选用苦参、茯苓、猪苓、薏苡仁、土茯苓、墓头回、菝葜、椿根白皮等;燥毒选用天冬、天花粉、知母、石斛等;郁毒选用八月札、枸橘李、乌药、天仙藤、合欢皮等。

2.结合辨病选药可按肿瘤部位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如脑瘤常选僵蚕、制南星、白附子、全蝎、山慈菇等;鼻咽癌常选石斛、玄参、麦冬、天花粉、山豆根、蛇六谷;食管癌加旋覆花、代赭石、威灵仙、急性子;胃癌常选石斛、麦冬、藤梨根;肝癌选茵陈、田基黄、平地木、片姜黄;肺癌加泽兰、石见穿、冬凌草、蟾皮;胰腺癌加茵陈、栀子、红花、赤芍;肠癌加水红花子、漏芦、马齿苋、凤尾草、仙鹤草;肾癌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膀胱癌选龙葵、石韦、车前子、白茅根;乳腺癌加八月札、王不留行、漏芦、白花蛇舌草;淋巴结转移加黄药子、夏枯草、蛇六谷。

1.病证结合,多法并举,综合治疗。首先要重视对癌病的早期诊断,明确癌病的病情程度、病程分期及预后。熟知当前国内外中西医各种治疗手段和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时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其次,癌病一般采取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在内的综合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中医药能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对其他疗法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并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第三,中医治疗癌病,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癌毒致病的特殊性,既重视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扶正即所以祛邪”“养正积自除”,又重视癌毒的存在。理气、化痰、祛湿、活血、散结等解毒消癌法应贯穿癌病治疗的始终,祛邪与扶正联合,辨病与辨证结合,复法制方,有望达到尽快改善症状、控制或消除癌肿的目的。

2.重视扶助正气,时时顾护胃气。一般而言,癌病的治疗,早期邪盛为主,正虚不显,可先以祛邪为主;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术后患者虽以扶正调理为主,但余邪未尽,易于复发转移,仍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对于中晚期癌病患者,正气耗伤,扶正能够调整脏腑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力、改善症状,可用益气健脾、温肾壮阳、滋阴养血、养阴生津等法。此外,依据《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阴寒内盛者,采用温阳散寒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整个治疗癌病过程都要时时顾护胃气为先,以期调理脾胃,滋养气血生化之源,扶助正气。早期胃气尚健,祛邪的同时保护胃气;中晚期,胃气已伤,治疗应以保胃气为主,兼顾祛邪,诸如参苓白术散、益胃汤、六君子汤等皆为常用方药。

3.结合西医不同疗法,分类分期辨证论治。中医药结合西医手术、化疗、放疗治疗癌病,有提高疗效或减毒增效的作用。癌病患者手术后,常出现发热、盗汗或自汗、纳差、神疲乏力等症状。中药可补气生血,使免疫功能尽快恢复,同时又有直接抗癌作用,常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为法,方如参苓白术散、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癌病放化疗的患者,常出现消化障碍、骨髓抑制、机体衰弱及炎症反应等毒副反应,以阴虚毒热、气阴两伤、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为常见,常用治法为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生津润燥、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等,方如黄连解毒汤、沙参麦冬汤、圣愈汤、香砂六君子汤、左归丸、右归丸等。

针对癌病的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起居有节,调畅情志,饮食适宜,不妄作劳等。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快,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应加强普查工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

既病之后,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起居有节,调畅情志,饮食清淡易于消化,适当参加锻炼。治疗用药要“衰其大半而止”,过度放化疗或使用中药攻邪之品常易耗伤正气。一般宜“缓缓图之”,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统称,在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失调的基础上,外感内伤,虚实相因,渐积而成。病机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癌病的诊断强调中西医互参。治疗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病变阶段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主要包括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祛邪主要采用理气、化湿、化痰、化瘀、解毒(热毒、寒毒)、软坚散结等法。临床应依据病机主次选方用药,并应适当配伍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癌病的预后较差,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采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综合疗法,对于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具有积极意义。

近现代名老中医对中医药辨治肿瘤的理论和临床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辨治肿瘤的临床经验。如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癌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单一的扶正补虚、姑息治疗,进展到全方位对应,在多个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其主要观点包括:①“癌毒”是癌病的特异性致病因子。②病始于无形之气,继成为有形之质。③“痰瘀郁毒”是肿瘤的主要核心病机病证;化痰消瘀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大法。④辨证与辨病理当互补,主次则当因病、因证、因人而异。⑤把握邪正的消长变化。⑥瘤体是整体病变的局部征象。注意审察患者的个体特异性,衡量治人、治瘤、治证的主次轻重、先后缓急,避免只看瘤体,不顾整体的片面性。⑦解毒与攻毒要因证、因人而异。⑧从肿瘤所在病位,探求病理因素的特性。⑨复法制方多环节增效是治疗肿瘤的基本对策,能应对复杂的病情;多环节、多途径增效,达到综合治疗的最佳目的。⑩肿瘤的用药要点。要时刻注意顾护脾胃、运脾健胃、调畅腑气,才能确保气血生化有源。?标急从权,对症施治,可缓其所苦。?防复发、转移,贵在养正。养正须辨脏腑气血阴阳之所属及其主次关系。除积当视痰瘀之偏胜,血道转移者当消瘀以流畅气血;淋巴转移者当化痰、软坚、散结,使津液归于正化,不致复发再生。这些经验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pz/6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