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白附子

植物——独角莲

块茎倒卵形,卵球形或卵状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2-4厘米,外被暗褐色小鳞片,有7-8条环状节,颈部周围生多条须根。通常1-2年生的只有1叶,3-4年生的有3-4叶。叶与花序同时抽出。

叶柄圆柱形,长约60厘米,密生紫色斑点,中部以下具膜质叶鞘;叶片幼时内卷如角状(因名),后即展开,箭形,长15-45厘米,宽9-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箭状,后裂片叉开成70度的锐角,钝;中肋背面隆起,I级侧脉7-8对,最下部的两条基部重叠,集合脉与边缘相距5-6毫米。花序柄长15厘米。

佛焰苞紫色,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6厘米,粗3厘米;檐部卵形,展开,长达15厘米,先端渐尖常弯曲。肉穗花序几无梗,长达14厘米,雌花序圆柱形,长约3厘米,粗1.5厘米;中性花序长3厘米,粗约5毫米;雄花序长2厘米,粗8毫米;附属器紫色,长(2-)6厘米,粗5毫米,圆柱形,直立,基部无柄,先端钝。

雄花无柄,药室卵圆形,顶孔开裂。雌花:子房圆柱形,顶部截平,胚珠2;柱头无柄,圆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我国特有,产河北、山东、吉林、辽宁、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至西藏南部。辽宁、吉林、广东、广西有栽培。生于荒地、山坡、水沟旁,海拔通常在米以下。为本属分布最广、最北的一种。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块茎供药用,能祛风痰、逐寒湿、镇痉,治头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跌打劳伤、肢体麻木、中风不语、淋巴结核等。中药中的“白附子”即系独角莲加工而成。

本草——白附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生白附子除去杂质。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药-白附子

温化寒痰药

白附子

(3-6g)

辛甘,温;有毒,胃、肝

(块茎)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止痛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㖞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痰厥头痛,眩晕等2、用于瘰疬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研末服0.5-1g,宜炮制后服用)

(辛温燥烈,阴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及孕妇不宜用,生品不内服)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pz/5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