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她说:附子和白附子、制附片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对我来说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刚从事中药工作的人来说确实很容易混淆和疑惑。很多的中药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名字很多,既有正名,又有别名,常常让人分辨不清,附子也不例外。
附子是正名,根据其炮制与否,又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附子临床使用时常常切成片,所以又称为附片,有生附片和炮附片之分。根据其炮制方法的不同,又有黑附片、白附片、黄附片、淡附片、盐附片等称呼,炮制过的附片又统称为制附片。黑附片又叫黑顺片,至于为什么叫黑顺片,我也没查到相关资料。因为附子的主产地是四川,所以有时又叫川附子,四川的附子以江油的最为出名。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辛、甘,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乌头的母根也作为药用,称为川乌,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与川乌功效类似的草乌为北乌头的根,主产于东北和华北。
白附子又称为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主要功效为祛风痰、止痉、解毒散结。因关白附毒性较大,现已少用,目前临床上用的白附子为禹白附,两者功效类似,禹白附为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
所以,附子和白附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中药,植物来源不同,功效也相差很大,《中药学》把附子放在温里药章节,而白附子放在化痰止咳平喘药章节。而制附片是附子炮制后的称呼,各种炮制品统称为制附片。附子与川乌、草乌的区别主要在于,附子来源于川乌的子根,川乌和草乌都为母根。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附子的方剂有33首,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四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真武汤、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黄土汤、附子粳米汤等。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分析,附子的主要作用是补阳、温阳、回阳、固阳,附子能振奋人体机能,当身体陷入阴证时,常常需要用到附子,其作用部位既可以在表,也可以在里,附子能通行十二经络。经方中的附子分为两种:一种为生附子,一种为炮附子,没有黑附片、盐附片等炮制品,这一点与后世用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附子有一定的毒性,现在药典规定临床使用附子必须用炮制品,不能用生附子。生附子经过各种方法炮制后,一方面能降低其毒性,另一方面也削弱它的功效,目前国内附子炮制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也导致了附子药效的不稳定。
关于附子使用的剂量,每个医生的都有自己的经验,少则6-10克,多则达到几百克,扶阳派医家更是把附子运用的炉火纯青。本人也曾一度追随扶阳派,亲尝附子达到三百多克,按理说以我的体格吃这么大剂量的附子应该会中毒,事实证明并没有发生中毒,可见,附子的毒性并不是那么可怕。但是,临床使用附子也不可以滥用,剂量也不需要很大,关键在于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以及对于病情的准确把握。教科书规定制附片的最大剂量为15克,并且需要先煎,如果超过这个剂量,医生需要双签字。如果确实因为病情需要使用大剂附子,逐渐加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和补肾药配伍来加强温阳的效果,如淫羊藿、巴戟天等。对于附子的使用,既不能因为其有毒而不敢用,也不能大剂量滥用,万一发生了医疗纠纷得不偿失。
关于附子先煎,教科书规定用附子必须先煎,先煎的时间随着附子剂量的加大而延长,至于具体先煎多长时间也没有详细的规定。《伤寒论》中使用附子没有先煎的做法,都是与其他药物同煎。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附子先煎可以通过破坏其中的乌头碱而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但是经方派认为附子不必先煎。有一些中医名家认为小剂量附子可以不必先煎,30克以上才需要先煎,先煎的时间在30-60分钟,如果剂量更大,则需要先煎2小时以上。我亲自验证过这个观点,还是比较稳妥。但是从保护自身的角度,处方上还是要注明先煎。
附子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一味中药,我们不能因为其有毒而变得畏手畏脚,也不能忽视它的毒性而滥用大剂量,如何在这中间找到一种平衡,确实很考验一个中医师的水平。附子虽然是一味猛将,但是,有时候沉寒痼冷,疑难杂症还非它不可。每一味中药都是中医师手上的武器,只有对自己手上的武器非常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它。
.6.9于长沙润泽园
更多精彩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