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7935645.html
这是静之兄第篇原创,累计原创万字01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条。在这一条里,王阳明再一次谈到了儒家、佛教、道教之间的区别,指出儒家方案才是玩好世间游戏、实现快乐人生的最佳策略。按照王阳明的观点,若是学通了儒家,就会发现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永远的敌人,也没有什么永远的朋友,一切都是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就看怎么用。这怎么说?我们看原文。02如下:王阳明说:“道教讲到虚,圣人岂能在虚上增加一毫实?佛教讲到无,圣人岂能在无上增加一毫有?但是,道教说虚从养生上来说的,佛教说无从脱离苦海上来说的,他们在本体上增加了这层意思,就不是虚无的本色了,对本体就有所障碍。圣人只是还他一个良知的本色,不会添加任何个人的意思。良知之虚就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就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只要是有相貌形色的,都在太虚中发生、流行,从未成为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应良知的作用,天地万物都在我良知的发生、流行之中,何尝又有一物超出良知之外而成为良知的障碍呢?”03王阳明首先对道教、佛教主张的虚无与儒家主张的虚空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儒家是“眼中无物”,不逃避、不选择,所以能做到真虚无;而佛道是“眼中有物”,必须逃离社会关系才能做到虚无,所以并非真虚无。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儒家向来以经邦济世、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不好不坏、非敌非友的东西。他们学来学去的无非都是如何与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友好相处,在关系之中游刃有余、获得自由。佛道却把人际关系当做敌人,需要出家、出世,尽量躲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否则就会自乱方寸。显然,从在人间游戏的角度来看,佛道的自由是有局限的。当然,这是从学问的入门功夫来看的,至于个人的修为,并不受学问的影响,所以不能把个人的失败归结为学问的优劣。打个比方,儒家、道教、佛教就像不同的大学,不能讲自己没学好是因为学校差,就像马云,考入的只是杭州师范大学,可他取得的成绩有几个北大、清华的人可以做到?事实上看,历史上几乎所有功成名就的伟人,无不精通儒释道,成为心学大师,这是因为无论哪一家学问,最后的指向都是道。只有通而未通的半桶子水,才会把自己局限在或儒或道或佛的藩篱之中,自己把自己监禁起来,从而与道失之交臂,这是很可惜的。04接下来,这就有一个问题:儒家为什么能够做到真虚空,难道儒者们在关系上没有烦恼?儒者们也有关系之累,谁在这个世界上还能不遇到点糟心事?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看来不开心的事情倒占了多数。这些糟心事,缘何没有左右儒者的心情,扰乱他们的虚无之心?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在真正的儒者们看来,无论好也罢,坏也罢,都是自然存在、自然发生的,没有什么永恒的敌我关系,因此也没有必要去刻意的恨谁、喜欢谁,个人需要做的事情,不过是顺其自然、为我所用,然后放下、欢喜。说实话,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哪怕进了儒家这所“大学”,如果用功不精进,也无法证得这种境界,就像考上了最好的医科大学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学成个好医生一样。不过,功夫虽难,只要不急功近利,一直努力下去,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也可以“违道不远矣”。就像历史上很多高人,虽然离圣人的距离还很远,但自己不断提升,也获得了幸福的人生,比如湛若水,他是王阳明的好朋友,虽然在学问上比王阳明总要差那么一点,却仍然活出了精彩、幸福的人生,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05既然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也就没有什么好生气的,更没有必要情绪化的给它们贴上永恒的敌我标签,这样做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好处,只会把自己束缚住。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这就是提醒我们,天地万物没有什么必然的好坏,并不会成为良知的障碍,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砒霜有毒,对人有害,是人的“敌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治疗一些恶病时,非得要用它才行。尤其中医治病,偏性越大也即一般意义上讲越有毒的药材,反倒越能治疗一些恶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药材有毒的一面,就不敢用它,就失去了天地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对于现在的中医,为什么人们有那么多的诟病,就是在很多时候限制了医生用药,禁止使用一些通过实验证明认为有毒的药材,或者严格限制其用药,这就相当于把医生的手脚捆绑起来了,治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06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附子的使用。附子有大毒,是人的健康的“大敌”。根据国家药典的规定,一剂药量最高用量不能超过15克,唯恐避之不及。但在名中医倪海厦看来,附子是个平常物,平日里煮个羊肉汤都会放几颗下去。这并不是说附子就没有毒,而是理解它以偏纠偏的特性,只要度的把握上没有问题,对身体有益无害。就像米饭看起来无毒,貌似人们永远的朋友,但若是吃多了,也会陷人于危险。为什么医生总是关心病人有没有拉大便?就是害怕吃多了而毒素又没排出去,因而“中毒”。国家医典一刀切的规定附子的最高用量不超过15克,就是人为的、僵化的规定了这个度,违背了因病用药的原则。试想,国家医典都这样规定了,哪个医生敢冒风险突破这道所谓的安全防线呢?因此,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对于附子的用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如此一来,遇到一些恶疾时自然就会因为用量不足而导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07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把屎尿盆往中医头上扣,指责中医治不好病,这真是莫须有的罪名。所以,在相当程度上说,并非中医不行了,而是我们对待中医的思维不行了,要改的不是中医,而是对待中医的思维。当然,国家医典需不需要这样规定?老实讲,也是需要的,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当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远离良心靠近金钱时,道德对于医生的约束力量就越来越小,为了避免“合法的杀人”,作为管理者,只能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去尽量维护病人的权益,全世界的医学界都是这样做的。不过,话又说回来,通过严苛的用药规定去限制医生乱开药不过是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猫更聪明还是老鼠更聪明?答案不言而喻,看看自然界里猫更多还是老鼠更多就明白了。因此,除了广泛的传播心学,唤醒社会的良知之外,我想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够彻底改变人类这种悲哀的、自作孽的自残游戏。08没有什么永远的敌人,也没有什么永远的朋友。在这里,我们用中医用药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然而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中医,更适用于广泛的人生。如果我们看透了这一点,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悲伤的事情,一切自然而来,只要欢喜接受、顺其自然就好了。我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广种善因,静待花开。附录:《传习录》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得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怎样提升孩子的阳刚之气?》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建议通过意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pz/12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