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散”即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具有温中而不伤阴,干补而不呆滞之效,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透皮技术,应用中药透皮制剂医用冷敷贴配合该方穴位贴敷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眩晕:
李某,女,38岁。患者咽“眩晕伴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2周”于年2月8日来诊。主要症见:头晕目眩,神疲,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大便稀软,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治宜益气补脾,养血升阳。治疗方法:取补中益气散3克,透皮液调和,医用冷敷贴贴于大椎穴,20个小时更换1次,连续贴敷7次症状消失。后服用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不作眩”,并认为“上虚”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本例患者仍由于气虚升举无力,且生血不足所致。用补中益气散临证贴之,每奏其效。
面神经麻痹
王某,男,62岁。因右侧面部肌肉麻痹5天于年1月15日来诊。患者精神不振,形体瘦小,面色萎黄,倦怠少言,右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右侧眼脸闭合不严,右侧鼻唇沟变浅,曾针灸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要症见:右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苔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脾气不足,气虚血滞,筋脉失养。治宜补气养血,祛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散加味: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升麻5克,柴胡10克,白附子10克,僵蚕20克,全蝎6克,防风10克,钩藤30克,天麻15克,川穹10克。上药共研细末,取9克,分3份,透皮液调和,医用冷敷贴湿贴于患侧太阳、颊车穴及神阙穴。1周后,病告痊愈。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形体瘦小,营养状况不佳,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体质。补中益气汤在这里起到了益气升阳、助血运行的作用,使气血足,经络通,疾病得以痊愈。
体会:
补中益气汤乃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是?脾胃论?中杰出的方剂之一,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八味药组成,为治疗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于气虚而致摄纳不利所形成的一系列病症而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故可见肢软体倦,神疲少力。脾胃虚则谷气不盛,阳气下陷,气虚则见发热、自汗、脉洪而按之需软。本方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具有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既可治劳倦内伤,又可疗阳虚外感而以脾虚下陷,中气不足为主证。临床运用得当,每能应手奏效。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随症加减,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护皮毛而腠理,不令自汗。人参、白术、炙甘草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药除烦热之圣药也。配陈皮理气,以治气乱于胸,清浊相干。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中益气汤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
(咨询)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正在浏览此文章
特色诊疗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