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区别,方歌方解,临床医案

一、附子汤

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水煎温服。

歌诀:附子汤方苓术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浩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庸,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说明:里有寒则口中庸,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8条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严寒如掌大。”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庸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证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本领。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宛如,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庸,不难分辩。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肉体痛,兄弟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说明:兄弟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肉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由以上两条的阐明,则虚寒痹痛,多实用本方的时机。根据阅历,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胃虚寒饮、骨节痛楚、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年11月1日初诊。40余日来腹痛泻肚,大便日2—3行,胃脘自愿有凉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附子汤加味:

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苍术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终归:上方服12剂,诸症痊可。

二、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各9克,白术6克,炮附子3克。

水煎温服。

本方是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伤寒论》第82条:太阳发病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烧,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说明:振振欲擗地,是说肉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比身振振摇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纯真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烧;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宛如,不过前者为阳证,故零丁为振振摇云尔。而本方证虚极入阴,不光身瞤动况且显露振振欲擗地。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手脚繁重痛楚、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捷、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说明:前即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先后文始响应,必是传抄有误,应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意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见好转。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手脚繁重痛楚的证候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不利,都是由于里有水气的相关。或下列皆属未必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素来是少阴病,由于误治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

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手脚繁重痛楚、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都是运用本方的紧要根据。参照以上证候,可适证用于痿躄、麻痹、浮肿等病灵验。

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陈某,男性,41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2月8日。头晕、左肩背疼3月余,经X线摄片提醒第6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高低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

终归: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动不显然,前线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增炮附子为10克.,服1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2个月诸症皆消。

杨兆林师长

预览时标签不行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jb/10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