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久泻不止,是虚证的一种表现。古今医家在治疗小儿久泻时,都着眼于虚证,因此有“久泻为虚”的说法。然而,在小儿久泻中,除了脾虚的因素,湿热结滞的情况也不少见。有些患儿的久泻可能是由于湿热与脾虚并存,而有些则可能只是单纯的湿热所致。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需要仔细辨别,不能一味地认为久泻就是虚证,而滥用温补药物。
湿邪是一种重浊的阴邪,遇寒则化为寒湿,遇热则化为湿热。对于脾虚兼湿热和湿热久泻这两种情况,湿邪常常会因为郁久化热,或者新感外热而从化,或者开始时为湿热但久病未愈,最终因体虚现象所掩盖。因此,在辨识这两种情况时,我们需要细心观察湿热的征象。例如:大便带有粘液、气味腥臭、腹部胀满且有便秘感、小便黄少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湿热久泻的常见表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小儿久泻不止的原因有多种,治疗时需要仔细辨别。对于脾虚兼湿热和湿热久泻的情况,我们需要从湿热的角度进行考虑,细心观察湿热的征象,避免滥用温补药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小儿久泻不止的问题。对于婴幼儿的脾虚久泻,治疗的关键在于温和地调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甘味能够缓和药性,缓解病痛,因此对于脾虚久泻的婴幼儿,宜采用甘缓温运的治疗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自拟的“术药煎”方剂进行治疗,其中白术、山药二味药性平和、味甘,具有止泻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婴儿脾虚久泻。对于脾肾阳虚久泻的情况,附子理中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传统方剂。附子具有温肾阳、壮命门之火的功效,能够恢复脾阳,使运化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止泻。同时,清化湿热也是治疗久泻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寒热虚实错杂的情况,可以选择七味白术散合三地泥煎加减进行治疗。在加减过程中,灵活运用干姜、肉桂、乌梅、黄连等药物,能够清、补、寒、热、酸、甘、苦、辛并用,使补脾而不滞湿,辛温而不伤津,苦寒而不损阳。这种方法既能补脾升阳,又能清热化湿,相辅相成,疗效显著。此外,自拟的“肠炎宁”一方也是治疗久泻的有效方剂。其中刺黄芩、马齿苋、铁马鞭、地榆、石榴皮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渗湿的作用,能够止痢止泻;糯米稻根则是甘平补脾益肾治疳的药材;泥鳅串则具有健脾消食止泻的功效。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药物,可以达到治疗久泻的目的。在中医医药领域,对于一些酸涩收敛的药物,如石榴皮、乌梅、诃子、赤石脂等,一些医家认为它们具有收敛邪气的弊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凡是有兼夹湿热的情况,这些药物通常被认为是禁用的。然而,通过我的临床观察和体会,即使是兼夹湿热的情况,这些酸涩收敛的药物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久泻久痢的患者,只要其里急后重的症状不明显,且大便水分较多,或者呈现喷射式的情况,这些酸涩止泻药物都可以被采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这些药物中有一部分具有抗菌、抑菌的作用。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酸涩收敛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应用这些酸涩收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综合考虑。对于湿热明显的患者,我们可以适当地配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综上所述,酸涩收敛药物在兼夹湿热的情况下并非绝对禁用。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