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不过钱别逗了医圣张仲景告诉你需

古人曾说,“济世之道,莫大于医;疗病之功,莫行于药”,也就是说,在大千世界中,有什么东西是比生命健康重要的呢?在中医世界里,有什么东西是比中药更重要的呢?当然,古今中医几千年,针灸与中药可以并列作为中医最独到的文化符号,不过要论使用频率最高、受众面积最大、接受度最广的,依然还是中药。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难免会用上一些所谓的“虎狼之药”,比如细辛。对于细辛这味中药,其实也是古今争议比较大的一味中药。在张仲景时代,他使用细辛从来不考虑剂量限制的问题,是病情需要用多少,他就用多少。然而,随着后世医家的一句“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打破了细辛使用的场景,很多医家都畏细辛如虎。

那么,这个“细辛不过钱”究竟是从何而来呢?对于“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始于北宋时期,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喜欢使用寒凉药物的医学家,名唤陈承,医术高明,治病奇效,名噪一时,民间曾有“陈承箧里一盘冰”的说法,著有《本草别说》一书。书中所载,细辛,如果“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这就像是一个江湖规矩一般,如果多用会怎么样呢?“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意思就是说,大量使用细辛可能会引发中毒,导致呼吸衰竭而死。

实际上,在宋代之前,素无“细辛不过钱”之说,然而自《本草别说》始,“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就开始流传了,在《本草别说》之后,《证类本草》沿用了这一说法,然而真正将“细辛不过钱”这一说法“家喻户晓”的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直接转载了北宋陈承的说法,这让后世医家纷纷跟风,导致很多医生不敢轻易使用细辛这味中药。

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北宋陈承的这个提法,竟然在千年之后,被现代研究证实,细辛如果是小剂量可以使动物安静,自主活动减少;但是如果是大剂量就会使动物出现睡眠和麻醉状态;而且细辛可以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如果是细辛达到中毒剂量后,就会逐渐使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甚至反射消失,最后呼吸先于心跳而停止[1]。也就是说,细辛使用不当,的确是有很高风险的,但同时也说明古代医家厉害,他们并没有仪器,但是他们却发现了千年后用科技才能解释的东西。

不过对于细辛的使用,还是在张仲景时代更为厉害,可以说张仲景将中药的运用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张仲景的中医道行十分高深,以至于他敢于突破桎梏,达到新高。据文献分析,张仲景使用细辛的常用量为二至三两[2-4],对于经方的剂量古今折算,无论按照哪种经方剂量折算方式,都远远超过“细辛不过钱”的限制量。而且有学者对细辛的古代剂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发现,细辛在北宋以前,是没有限制剂量的,在汉代、两晋时期细辛的使用频次基本一致,平均用量在20~34g之间;在隋唐时期细辛使用频次最多,最常用量为1两(13.8g),而平均用量为25g[5]。

既然,张仲景使用细辛如此大的剂量都没问题,为什么后世医家要说出“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呢?而且现代药理也的确证实细辛使用不当会有毒性。其实这里面最大的玄机在于使用方法。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在宋代,煮散剂盛行,导致细辛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及其用量明显下降,而《本草别说》完成之前就已经有剂型和用量变化的现象,而这种变化很有可能有利于发现生用(无煎煮过程)有毒性的药物及其不良反应,然而陈承提出对细辛的慎用,主要是针对“生用”“单用”和“用末”[5]。

而国医大师李今庸在早年也对细辛的用法用量有过详细的研究,并指出,细辛作散剂末服的话,用量不能至3克(也就是古人说的“过钱”),否则会有导致气闭不通而死的风险;如果细辛作为汤剂煎服的话,它的用量可至3克以上,约可至10克,否则“药少力弱”而难以中病[6]。也就是说,“细辛不过钱”的本意是叮嘱“直接生用”或者“散剂末服”,单次用量“过钱”,可能会引发中毒风险,而采用高温煎煮的方法,则中毒风险大大降低。

尤其是近年来,“马兜铃酸”突然席卷中药界,很多人对马兜铃科植物以及含有马兜铃酸植物,甚至含有马兜铃酸内酰胺的植物都在受到非议。其实大可不必。虽然细辛也是马兜铃科植物,而且细辛中也含有马兜铃酸,但是近年来的大量药理研究发现,细辛中是含有马兜铃酸,但含量很低,在正常使用细辛药材情况下,不致于引起肝、肾损伤[7]。而且,临床实践验证,细辛如果按照药典规定的剂量,长期水煎服用未见肾损害,即便是大剂量,只要一切得法,对肾功能亦无损害;而且配伍能减轻细辛的毒副作用(细辛与附子,取其功用相近之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细辛与白芍,取性味相反之相反相成的配伍关系),附子、白芍二药皆能显著减轻细辛的毒性[8]。

清代名医陈修园叹息道:“近医惑于‘细辛用不过钱’之邪说,宗亦难以力挽之”。总算有明白人能够认识到细辛在临床中的独到之处,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就恨不得“一竿子打死”的做法,实则是“武则天守寡——失去李治(理智)”。不过,对于细辛的安全用药也是需要注意的,对于它的“毒性”也不能避而不谈,更不能把它当空气。对于细辛的安全用药,有学者认为,一是配伍用药得当;二是煎药次数宜少;三是煎煮时间宜长;四是少量多次分服;五是区分年龄体质[4]。

有学者通过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虽然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是入丸散剂使用的话,用量不可过钱,但如果在辨证无误、配伍合理、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超量使用[9]。也有学者对于细辛的安全用药提了六点建议:一是不宜单独使用;二是不宜超剂量使用,不宜长时间使用,煎煮的时间应该在30~60分钟;三是不宜超剂量使用,四是年老体弱、儿童、孕妇、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要慎用;五是不宜与藜芦合用;六是使用细辛临床辨证无误[10]。

不过对于细辛的用法,我们总结了七点:第一个是辨证要准确,适合细辛的证候,那细辛就是必不可少;第二个就是配伍要合理,比如细辛与附子、白芍、甘草等中药的配伍,就能提高细辛的安全系数;第三个是炮制要到位,一般是冬春温水抢洗,夏秋冷水抢洗;第四个就是煎煮要得法,细辛需要先煎,一般建议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煮沸60分钟以上,并且口尝汤药以不麻口为度;第五个就是禁忌要牢记,凡是慎用、禁用细辛的,一律要慎用、禁用;第六个是药基要正确,因为细辛的品类很多,选错了药物基原,很可能会出现药物中毒问题;第七个是中病要停药,细辛毕竟有一定毒性,所以“中病即止”,不要为了继续巩固疗效,而“画蛇添足”。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有故无殒”,意思就是说,“身体有病病先受之”,因此在临床用药时,虽然细辛的药性峻猛,但是只要病证相符、药证相符、炮制得法、配伍得当、煎煮得法、将息合理,就不会出现危险。民间常说,“人参‘损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其实就从侧面反映了中医辨证与方药对证的核心。中医讲究,“有是证则用是药”,千万不要因为“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而“因噎废食”。如果张仲景还在的话,一定会对“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表示不服,“别逗了,一切都要以临床实际为基准,需要多少就用多少”!

参考文献

[1]曲淑岩,毋英杰,王一华.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J].中医杂志,,23(6):72-74.

[2]徐茂林.《伤寒杂病论》应用细辛的特点[J].光明中医,,26(6):-.

[3]付勇强,陈蕊,孙科峰,等.细辛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35(2):-.

[4]周祯祥.细辛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用量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1(6):72-74.

[5]胡子贤,傅延龄.《本草别说》之前细辛临床用量文献研究[J].江苏中医药,,51(4):69-71.

[6]李今庸.话“细辛服不过钱”——兼话给药方式与药效的关系[J].中医函授通讯,,(4):38-39.

[7]侯帅红,李晶晶,韩林涛,等.细辛不同药用部位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6):42-44.

[8]贾波,曹兰秀,邓中甲,等.细辛毒性及配伍解毒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8(2):50-51.

[9]赵书锋.“细辛不过钱”古今论[J].陕西中医,,30(3):-.

[10]李照福.“细辛不过钱”古今谈[J].首都医药,,(16):16-1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cj/12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