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鉴本草丨道地药材之白附片

植物形态

毛茛科、乌头属草本植物。块根倒圆锥形,茎高可达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急尖,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疏被短柔毛。顶生总状花序;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下缘稍凹,喙不明显,花瓣无毛,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种子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9-10月开花。

药材性状

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呈圆锥形,长4~7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灰黑色,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草坡、灌丛及林缘,主产于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厘米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味归经

性热,味辛、甘,有大毒。归心经、肾经、脾经。

功效与作用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用法用量

用量3~15克,先煎,久煎。

注意事项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临床应用

①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60克(炙),干姜45克,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四逆汤)②治小儿飨泄附子15克,诃子肉30克,灶心土30克。上为末。陈米糊丸,如粟大,清米汤下。(《痘疹传心录》附诃丸)③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④治阴虚牙痛生附子研末,口津调敷两足心,极效。(《华佗神医秘传》)⑤治中风厥冷生附子0.3克,木香0.15克。上锉细,每服1.5克,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刘太医出口级道地药材:白附片

白附片和白附子一字之差,且同属有毒中药,因而常被误认为是一种药。其实,二者功用大不相同,临证须鉴别使用。白附子的炮制品饮片横截切片呈圆形或类圆形,纵切面则是椭圆形,颜色呈深棕色;附子的加工品均为纵切片,所以其形状都呈倒三角锥形,多数饮片的边缘可见一突起的支根痕,俗称“钉角”。根据加工方法不同,白附片则呈黄白色、无外皮、半透明、有角质感。刘太医道地饮片白附片,和上述特点一致,完全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属于药源中的正宗白附片。

刘太医道地药材白附片实物图▼

▲半透明

▲黄白色

▲无外皮

▲刘太医道地药材白附片检验报告

▲刘太医道地药材白附片成品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cj/10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